大明之南洋再起_第八百三十四章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求订阅求月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三十四章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求订阅求月票) (第4/4页)

深挺进。

    很快,不过一两个月的时间,荷兰百分之六十的国土沦陷。

    紧接着,荷兰人为了阻止法国的继续进攻,守卫阿姆斯特丹。

    悍然掘开了海堤,放海水倒灌荷兰低地,以水代兵,守住了阿姆斯特丹。

    且任命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登位执政,主持联省防务。

    与此同时,英荷之间的第二场海战爆发。

    荷兰再次取得胜利,鼓舞了荷兰上下抗争到底的士气。

    威廉三世在成为联省执政之后,便开始动用外交手段斡旋战事,将西班牙和奥利地拉到了荷兰的同一战线上。

    只是于此同时,法国也是和普鲁士完成了联合。

    欧洲局势乱成了一锅粥!

    英法普和荷西奥等国分别站在了不同的阵营,乱做了一团……

    几乎差不多的时间,沙皇也是作出了向西伯利亚增兵,准备要夺回被大明收复的西伯利亚。

    并在中亚以及中西伯利亚等地,同大明掰一掰手腕。

    这一年里,几乎全世界到处都在爆发战争。

    ……

    大明光复六年底,在大明和德川幕府来回数次磋商。

    在德川幕府退步,允许大明可以联合参与到对石见银山的开发过程中之后,大明这边也是同意了接手灵元天皇这个大麻烦。

    当然,这个大麻烦仅仅只是对德川幕府来说的。

    朱宏煜可并不在意。

    他可不介意自己的亡国之君天团成员里再加上一个小矮子。

    其实对大明来说,接手灵元天皇全家,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首先便是德川幕府退让,允许大明参与对石见银山的联合开发。

    这个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大明的工商不断发展,正是需要大量的金银流入来刺激经济发展,防止“钱荒”出现的时候。

    虽然有东西方贸易吸血,甚至大明自己都在着手准备开发新大陆的旧金山,以及南方的澳洲大陆上的金矿。

    但多一个石见银山,那也是大好事。

    石见银山巅峰时期的产量,可是每年能产出世界白银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的。

    这个规模已经是相当的可观了。

    当然了,德川幕府作出的让步仅仅只是允许大明对石见银山进行投资,大家联合开发,而没有割让石见银山的意思。

    石见银山对日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没有石见银山,日本光靠人口贸易和出口劳工,根本无力向大明购买那么多的军火和初级工业产品。

    而所谓的联合开发,说白了也就是大明提供资金和技术,德川幕府和毛利氏提供人力和矿山,三方均分利润。

    至于说怎么让毛利氏同意大明入场瓜分银山的利益……

    嗯……怎么说呢,这不是大明该考虑的问题。

    德川幕府会搞定的!

    虽然石见银山被毛利氏所掌握,但毛利氏不也照样得臣服于德川幕府吗?

    石见银山每年那么大的产量,那么大的利润,光凭一个毛利氏是吃不下的。

    德川幕府吃到的才是真正的大头。

    如果毛利氏不懂得退步和分钱,光是一个“怀璧其罪”就足以让毛利氏覆灭了。

    全世界每年三分之一的白银产量,可不是一个小小的毛利氏能够保得住的。

    说实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大明的入场,对毛利氏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是常识。

    最起码,在大明入场之后,毛利氏再也不用担心再被德川幕府挤压生存空间了……

    嗯,大明入场之后,就该德川幕府和毛利氏抱团取暖了。

    对大明来说,接手灵元天皇除去石见银山的利益之外,就是灵元天皇本身了。

    大明控制了灵元天皇,那便相当于多了一个影响日本局势,控制德川幕府的棋子。

    还是一枚重要棋子!

    如果哪天德川幕府不听话了,大明是可以扶持天皇复辟的。

    比如说明军可以打着天皇复辟的旗号,直接登陆日本本土……

    到时候,德川幕府上下皆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朱宏煜当然不介意接手灵元天皇了。

    在双方敲定此事之后,德川家庆也是派人将灵元天皇向着大明送来。

    大明光复七年年初,灵元天皇的御船抵达了上海。

    然后,其便坐着火车向南京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过数年的修建之后,连同南京和上海的火车已经通车了。

    虽然车速不快,但这条火车的通车,也象征着大明的交通发展迈步到了一个新阶段。

    仅仅之用了一日夜,灵元天皇便坐着火车,从上海抵达了南京。

    这个速度要是放在后世,那和龟速没有区别,怕是得被人骂死。

    可如果是放在这个时代,已经能够算是逆天了。

    灵元天皇在入京之后,便受到了朱宏煜的召见。

    其在被教授了一些朝觐天子的礼仪之后,大明光复七年二月的第一次大朝会上觐见。

    而与此同时,吴应雄也是带着吴周那边的使团抵达了南京城外!

    从吴周现在的临时国都新山海关出发,一行人一路风雨兼程,走中亚,经西域,然后至甘陕,出潼关,自河南转而向南,过襄阳,抵达武昌,最后转走水路,顺长江而下。

    一共花费了大概小半年的时间,穿越了小半个亚欧大陆,吴周的使团终于抵达了大明的国都南京。

    而莫卧儿方面的使团则是由于接到的消息晚了些,且他们得和英国人联络,且翻越高原,才能抵达大明,是故路上便慢了些。

    是故,其使团现在才刚刚抵达重庆,准备要转走水路,顺流而下抵达南京。

    估摸还得小半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南京。

    ……

    大明光复七年二月初一!

    大朝会!

    现在大明的大朝会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形式主义。

    基本上属于是每一旬进行一次,算是开个朝政总结会。

    除去总结一下朝政之外,几乎没什么用。

    真正重要的国策,可不会在这样的大朝会上提及,一般是内阁开个小会就搞定了。

    对于这样形式主义十足的大朝会,朱宏煜并不怎么上心。

    之所以每旬召开一次,也只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他朱宏煜并不怠政。

    一般而言,如果没事的话,朱宏煜是很少会刻意去召开大朝会。

    当然了,如果有要紧的事情需要一个大场合去宣布,朱宏煜也不介意临时加开大朝会。

    嗯,朱宏煜做事的时候是很灵活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