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九章 你好,李焕英 (第1/3页)
按照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定义上来讲,《你好,李焕英》算是个比较典型的小品式电影。 而国内的小品式电影也不说多新鲜了。 真要追溯起来,早在97年就有冯大炮拍摄的《甲方乙方》,就算是个小品式电影。 这部片子除了葛优和刘蓓的恋爱主线外,就分成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的“大款体验生活”“地主家收租”“胖厨师经受严刑拷打”等小品式的片段,一个个轻松幽默的包袱不断, 在欢笑中收获了当年的票房第九名。 而《你好,李焕英》其实也是差不多的结构。 以帮着母亲,让母女亲情为主线,衍生出了一个个“升学宴”“买电视”“排球赛”等等片段。其中每个片段也可以单独拆成个小品,串联在主线上, 最终到达影片最后的升华。 所以其实是还蛮不错的。 许贺也觉着这种电影,确实就是为了春节档这种阖家欢乐的时候:毕竟如今的小品那真的是好看的越来越少,一场看下来光受教育了,都没笑。 现在在影院里能笑出来也是挺好的。 于是许贺从现场的反馈来看,确实大家是能笑出来的,尤其是穿越到八十年代的时候: 明亮的色调驱散了开头车祸的阴霾,故事从贾玲从天而降,就奠定了nongnong的喜剧色彩。更难得的是,所有设计的包袱都响了。 包括当时许贺觉得有点小众的笑点: 贾玲说:“张叔,我!玲儿!” 然后人家回过头来瞪了她一眼,说:“我还一呢!” “哈哈哈哈!!!” 然后现场就笑了,看来现如今的网络时代,冲浪的人真的很多。 贾玲也就在这样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带入了第一个买电视机的故事中——这事,也确实是勾起了好多那个年代的故事。新笔趣阁 就是曾经吧,物资不像现在这么丰富。 现在是只要有钱基本上多数东西都能买,以前是东西不够,买东西除了要钱还要票。 所以确实是能买到厂里面第一台电视机,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这种炫耀,对于很多中老年人来说是有些感慨的回忆; 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新鲜的事情。 但无论是老人还是新鲜,这里面最关键的,还是笑料。 是的,笑料。 贾玲在电影中,没有跟一些老牌电影人一样,各种心思集中在缅怀那个年代上。 而是把自己的商业片定位坐死,就是要老少皆宜,就是要好笑:于是票这件事情算是一个不一样的背景设定,下一秒,故事就围绕着买电视发生的趣事来展开了。 比如挤公交交车买电视。 贾玲一个使劲上了车,公交车开走,张叔和包玉梅呆愣在原地:“我俩咋下来的?” 比如两人排队买电视。 先是装作没看见,然后一顿塑料姐妹花:“真巧,就咱俩有票!” “是,都能买着。” 接着上演一波插队大赛,被人劝还有10台都能买着。结果前面一个人说:“市热电厂,八台。” 哎呀妈,上一秒还在劝的义正言辞的人, 下一秒:“我要一台。” 直接全场都不是笑了,是哄堂大笑——这平日里看那些喜剧电影,哪有开场上来就这么多笑点啊?或者说即使有,也是尬点。 就更别说比如最后买电视大战: 贾玲横插一脚,扮演盲人... 哎哟我滴个亲娘诶,即使是许贺这种已经看了成片好多次的人,在周围的欢笑中,都忍不住跟着笑个不停,因为这里笑点真的太密集了。 大家看贾玲在屏幕上一本正经地扯谎,要笑。 看着她被售货员推荐收音机更适合,也要笑。 还有看着最后和李焕英斗了半天的王琴说“行啊,你好人做到底,票给她呗”,我滴妈,正中下怀:“票给你,钱也给你!”。 观众笑疯了,她俩就是一家人啊! 就更别说还有回马枪: 一群人抱着电视回去,兴高采烈地买到了全场第一台电视,大家都跟着主人公一起高兴的时候。刚才那个售票员骑着车,刚好路过... 观众这下子跟着一起有点上演笑容消失术: 额,这么快就被识破了? 虽然说电视已经到手了,但是如果被识破了,这件事情传出去她们是这样拿到了电视…在这个年代后果相当的严重,传遍整个厂区都很正常。 大家也挺害怕导演在这时候, 突然来个艺术追求: 啊,这个,生活总是有苦有乐,既然刚才开心了,现在来点难事。 但是没关系! 我马上就会安排情节,把这件事情解决! 观众表示:呸,谁想看这个,辛苦了一年到电影院,不要你教育我众生皆苦,我平日里已经够苦了,至少比你们这种日入多少万苦。 我啊,就想快乐! 贾玲表示,没问题,当然就是快乐! 于是下一秒,售货员面带微笑:“好样的姑娘,就该这么乐观!”然后骑车就走了。 这叫什么?叫高级的戏剧形式,一个猝不及防的callback,直接又把悬念拉住,然后又猛地释怀:接着奏乐,接着舞! 所以其实很多人都嘲讽,说这部电影没啥含金量,谁拍都可以。 真的谁拍都可以么? 就是这么一个小设计,很多号称搞了多少年喜剧的电影导演,就是拍不出来。 只能拍几个所谓“高级”的梗,然后强迫观众接受“苦中作乐是最高级的”“笑中带泪是必须贯穿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