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番外(十八)太孙巡齐 (第2/3页)
“二哥!埨哥儿!” 朱慈煌等不及船梯摆好,便站在甲板上,向着下面的朱慈烜等人招起了手。 “埨哥儿?是大叔的长子朱和埨吗?” 朱和垠只是愣了一下就反应了过来,毕竟朱慈烺在京城住了二十多年,经常出入内廷,以前也有带朱和埨入宫拜见过朱由校,因此朱和垠自然也是见过他的。 所以在朱慈煌开口之后,他便一下子想了起来。 回想起朱和埨的同时,他的目光也看向了那个身着红色圆领袍,看模样只有十岁出头的小孩。 恰巧此时船梯已经放好,朱慈煌迫不及待的走下甲板,浑然没有了在大明时的沉稳。 朱和垠看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或许这才是一个回到家的孩子应该有的模样吧…… 想到这里,他也跟着走了下去。 在他接触到久违地面的时候,朱慈煌已经和朱慈烜抱在了一起,松开手后立马把旁边的朱和埨抱在了怀里,高高举了起来。 他这样抱着朱和埨转了一圈,随后才把他放回地面,而这时,刚刚团聚的朱慈烜等人也见到了走下船的朱和垠。 “臣朱慈烜,参见皇太孙……” 朱慈烜在小的时候没少抱朱和垠,只不过现在的朱和垠已经不记得了,他只能礼貌性的作揖回礼“二叔……” “家父感染风寒,这几日不能待客,因此只能让皇太孙多等几日了。” “不过请皇太孙放心,今日的国宴由家兄代父进行。” 朱慈烜作揖解释着,朱和垠却在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时心里一紧,不免对那个未曾谋面的叔爷担心道“叔爷无碍吧?” “老病症了,休养一段时间便可,皇太孙不必太过担心。” 朱慈烜笑着回答,而朱慈煌也在两人中间充当调节气氛的人,笑着说道 “这码头风大,还是等先回王宫再说吧!” “好……”朱慈烜和朱和垠异口同声的回应,并下意识进行对视,随后相对一笑。 见众人熟络,朱慈烜也带着朱和垠一起乘上了一辆敞篷的四轮马车。 这样的马车让朱和垠很没有安全感,他不自觉看了看四周,旁边坐下的朱慈煌则是笑着安慰他“放心,齐国很安全的。” 在他说话间,朱慈烜和朱和埨也都坐下了,马车向着西京港边上的西港镇出发。 这期间朱和埨一直看着朱和垠,朱和垠也一直看着朱和埨。 朱和埨长的粉雕玉琢,冷白的肤色加上浓眉、大眼长睫毛,不免显得他像个玉娃娃。 朱和垠对自己的这个堂弟很有好感,虽然两人已经好几年没见,朱和埨已经不记得自己了,但他还是和朱和埨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 至于朱和埨也对朱和垠有些不知名的好感,因此在其询问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也积极的回答。 不过,这样的问答在马车进入西港镇的时候便荡然无存,朱和垠的目光被西港镇的繁荣和人文吸引走了。 西港镇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江南水墨的风格,但比起大明的民居,这里的民居显得十分干净。 青砖绿瓦白墙成为了一道风景线,宽阔的十丈主干道左右是种满鲜花的绿化带。 目光越过绿化带,除了建筑,朱和垠还看到了浓厚的人文文化。 齐国百姓穿着“朴素”,尽管和大明百姓一样都是身穿布衣,但布衣却没有那么花里胡哨的刺绣和装饰。 哪怕有一些刺绣,也基本是按照白衣白绣,黄衣黄绣的风格来进行“暗绣”,一点都不张扬。 这样朴素的穿衣风格让习惯了花里胡哨的朱和垠感觉非常新鲜,而齐国百姓的精神面貌更是让他十分好奇。 齐国的百姓似乎都是朝气蓬勃的,而齐国的街道规划更是在人行道上垒砌了许多水泥凳。 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坐在树荫下的水泥凳上聊天,来往的行人也不紧不慢,没有大明百姓的那种急切。 来到齐国的街头,朱和垠似乎觉得连时间都慢了下来。 不过当马车驶出西港镇,朱和垠当即便回过了神来,只当这是西港镇这一个镇子的人文面貌。 “到地铁站了!” 朱慈烜的声音将朱和垠拉回了现实,他好奇抬头,只见马车旁边是类似火车站的一个存在。 齐国的“火车站”比起大明的火车站似乎更宽阔,层高很高,显得不是那么压抑。 “为何把火车站叫做地铁?”朱和垠下了马车后好奇询问。 “这可不是火车站,这是地铁站。” 朱和埨人小鬼大的解释着,朱和垠却好奇道“有什么不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地铁是在地下走的……” 朱和埨粗略的解释着,而朱慈烜却拍了拍他,随后笑着看向朱和垠,更为细致的解释道 “地铁是涵盖了城市地区,在地下与地上专有陆权的一种短途、高密度、高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 “具体的,还是等皇太孙等会儿自己体验吧。” 说着,朱慈烜就带着朱和垠等人走进了地铁站。 说起来,目前的齐国仅有西京城有地铁,而西京城的地铁也是以蒸汽机运行的火车。 从西港镇到西京城只有不到五十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