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04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庆阳持兵书拦信王于城外! (第2/2页)
们的大帅是信王李载钧! 信王有令,他们不得不从。 庆阳当然不会单枪匹马就独闯军营。那不叫英勇,那叫愚蠢。 “轩辕老将军,看你的了。” 她随即将剑一挥。 身后二十丈开外,突兀出现了五万大军,组成了一个个方阵,军旗招扬,遮蔽日! 一个老将军,从大军中策马奔腾而来。 马蹄声由远及近,分外刺耳。 信王童眸骤然一缩,难以置信! 他深谙兵法之道,亲率大军打过的战役也不少。 可是现在,竟然有人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耍花眨 这一眼望去,不下于四万战士。 朗朗乾坤之下,这是如何做到的? 信王咬了咬牙,不可思议道:“不可能做得到!即便是泳瞒过海】之神通,也无法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庆阳此时眸中突兀地流露出一丝柔情。 左手上,多出了一卷书。 “王叔乃是兵法家,本宫当然要做一些准备。【瞒过海】虽强,但又如何瞒得过王叔你的眼睛?但若再加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呢?” 庆阳用指腹轻轻抚摸着手中书卷。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信王眉宇微皱,满脸疑惑。 为何他从未听过。 难道是哪位兵法家新创的兵道神通? 庆阳扬了扬手中的书卷,笑道:“王叔不知也正常。这是李子安为踏入文道三品境而着兵书,名为《三十六计》。汉朝开国大将韩信曾用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不过汉史残缺不堪,王叔不知道也情有可原。” 秦、汉两朝的历史十分的混乱。因为那两朝一直都是内乱外患,战火连,留存的历史也是十不存一。 庆阳其实也不知道她的李郎到底是从何处考究的这兵法之策。 不过既然被文庙认可了,那就表明此计前人使用过,而且效果很棒! 再加上李子安前往洛阳之前,特意将部《三十六计》交到她的手上。 如此,有兵书加持,她用起计策来当然是游刃有余。 故而,即便是兵法家信王,也未能勘破她的这番计谋。 言归正传。 当轩辕老将军现身后,信王大军中微微有些sao乱。 饶名。 树的影。 轩辕昌虎虽老,但雄风不减当年! 在燕王、李子安这些年轻将领成长起来之前,大胤的将士们可都是听着轩辕昌虎的英雄事迹长大的。 此时,冲击到一半的左右副将也是懵逼了。不过很快就缓过神来,急急勒住缰绳,眼中闪露着激动与兴奋之事! “章石,林山,听令!” 轩辕昌虎看着这俩副将,轻飘飘地叫唤道。 “卑职在!” 两将齐齐滚鞍下马,放下长枪,膝盖跪地,大声喝道! 这是从军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轩辕昌虎见状,还算满意地点零头,道:“收拢虎贲军全体将士!” “卑职遵命!” 两大将跳上马背,转身对着军营,扬起长枪,运转内劲,声音如雷:“虎贲军全体将士,列阵!” 轰轰轰! 军营中,虎贲军将士绕开大军,齐齐出粒 信王见状,恨地咬牙切齿:“吾乃信王,奉子诏令,手持虎符,尔等身为大胤将士,岂能听命于贼寇!” 但是,信王的话,没能影响到虎贲军中任何一名将士。 军令虽然如山。 但有些事,有些人,却胜过军令! 将士们默不作声,在各自校尉的指挥下,站到了轩辕昌虎的身后! 虎贲军的前身,本就是轩辕一族的家将! 皇帝之所以能够容许这样的军队存在,正是因为轩辕这个姓氏! 这是最古老的姓氏!追本朔源,那可是中原第一代人皇轩辕帝! 中原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都不会去得罪轩辕帝的后代子嗣。甚至每一朝的太庙中,都供奉着这位人皇! 信王怒不可遏,绽起凛然的杀意,伸出长剑:“好好好!既然都要当乱臣贼子,那就别怪本王不客气!轩辕老儿,别人不敢杀你,但本王敢!今日,便是你之忌日!” 轩辕? 人皇? 那特么的不知是多少年的老黄历了,也就是皇帝太顾及名声了,才对轩辕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今日,轩辕氏既然造反,那就休怪他刀锋之利了! 庆阳叹息一声:“信王,而今我方十万将士,你也不过十五万,这一旦两军交战,必然死伤无数。且死的都是我大胤大好男儿,这岂不是要被妖蛮他们看了笑话!这可是自毁长城啊!” 是啊。 中原内耗,岂不是便宜了那些外族? 信王身后的西北军,此时也是出现了sao乱。 他们之前在西北征战,那可是保家卫国,打得西戎节节败退。他们可以挺直了胸膛,对自己的子孙们:你们的父亲,爷爷,那是一等一的大好男儿,是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 可是现在…… 刀锋却要对向自己的同袍……而且还是最敬仰的庆阳公主和轩辕将军带领下的同袍! 他们的心态也是有些崩溃了。 “他娘的!老子不干了!燕帅为朝廷立下赫赫汗马功劳,却落得个惨死的下场,可皇帝却随便把一个和尚交出来就匆匆了事!凭什么?老子凭什么还要给朝廷卖命,给皇帝卖命!” 一名校尉将手中兵刃往地上重重一甩,开始解开自己的战甲。 弃兵解甲。 嗯。 这名曾经的燕王亲卫校尉,骂咧咧地退出了群聊…… 当然,家中收到了一千两白银,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有了他的带头,其他西军将士也是有样学样。 毕竟气氛都到了,自己若还不做点事出来,岂不是尴尬? 庆阳见状,提起文力大声道:“诸将士明事理,化解了一场内讧兵戈,当居首功!” 信王见状,面色惨白。 这还没打呢,就败了。 大势已去矣。 命不在他! 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兵法有云:上兵伐谋! 当然,这也是李子安将兵书交到庆阳手上时,特意再三叮嘱过的。 殇阳关兵力捉襟见肘。 大胤,经不起内耗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