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_第二百二十四章 招标成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四章 招标成功 (第3/4页)

扬扬,自然是知道的。”

    王震光附和道。

    李妙云道:“殿下,朝廷迁都,却是百年大计,但火器制造局,已经在扬州府建立分部了,应该不用把总部迁到北平吧。”

    陈才道:“是啊殿下,我们这一家老小,可都在应天了,迁都北平,这本就对我们没有太多的好处,不用我们跟着去吧。”

    “北方战火随时可能爆发,火器制造局留在南方,也能保证朝廷军工的供应,不会被异族得去火器工匠不是。”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方世玉的身上,似乎他们只认为自己的财富,一家老小,根基就在应天,苏州。在南方。

    让他们把身家性命搬到北方,他们自然不愿意。

    方世玉摇了摇头道:“这些都不是重点,火器制造局留在哪里,不是我一人说的算的,留在南方,可以保证朝廷的军工不会被异族破杯。”

    “不过朝廷迁都北平之后,还是会在北方营建火器制造局,这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也不是关于火器制造局的事情。”

    方世玉坦言道。

    听到方世玉的言语,所有人都愣住了,一脸茫然的看着方世玉,王震光开口说道:“殿下,不是要聊迁都的事情,那是什么事情”

    王震光一时间摸不到头脑,如同丈二和尚一般,迷茫不解道。

    方世玉道:“和迁都还是脱不开干系的,这几年,火器发展迅猛,朝廷列装军队,让大家都赚了不少钱。现在需要大家出力的时候了。”方世玉说罢,众人目光一凝。

    暗暗惊疑道:“这是要卸磨杀驴了?”

    “这火器制造局刚刚上了正轨,就这么要被打回原形了吗?”

    “不会吧,舍命不舍财,当初交付田亩的时候,我家可是第一个啊,老皇帝怎么能不念这个情呢。”

    所有人的心里,想到的都是这个时候,是不是朱元璋要卸磨杀驴了,火器制造局的利润越来越高

    朱元璋是不是想要一口吞下去,不给别人喝汤的机会。

    方世玉见众人低着头,暗自思索神情凝重的样子,笑了笑道:“为了营造一个宽松的经商环境,让朝廷收取更多的商税,朝廷不会再出现卸磨杀驴的事情。”

    “诸位尽可放心,我还活著,自然能保住诸位的身家性命。”

    方世玉腹中发笑,不怪他们畏惧朱元璋,朱元璋杀富商,那是毫不手软,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陈才道:“殿下,您还是直接说吧,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您亲自出面,召开股东大会,您这不说,我们心里都没底啊。。”

    “是啊,股下,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身为火器制造局的股东,舔着脸说一句皇商也不过分。”

    “陛下有什么难处,我们尽力帮助就是了。”

    众人纷纷开口附和道。

    随着方世玉将事情说明白,并且明确朝廷不会卸磨杀驴,众人的心情也松缓了许多,气氛变得融洽起来。

    如果能舍点财富,保住身家性命,荣华富贵,其实真的不是舍不的,只是以往,老朱都是连根拔起。

    抄家流放,资产充公,行云流水,根木不给东山再起的机会。

    方世玉道:“事情也不是多大的事情,若是说小,他还真不是小事情,朝廷迁都北平,定名泰安府,蕉要国泰民安。”

    “但迁都就要兴建新城,扩大城池,兴建宫股,大庙,社稷坛,朝廷财政有些紧张,需要商人们带资入场。”

    “届时,朝廷会将泰安府的兴建工程,划分为一百块承包给诸位,或是诸位的同行。”

    “前期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而朝廷只能在十年内,结算清楚这些账目,所以,你们懂得。”

    方世玉笑着道。

    “殿下,营建新都,这么大的工程,朝廷预算是多少钱?”李妙云出声询问道。

    毕竟他们刚才也说了,他们可以自称一声皇商,作为皇商,你当然要有做皇商的觉悟,起到标杆作用,引领其他商人。

    所有人都在等待方世玉的报价。

    “七千万两银子的总价值吧。我今天只能说一点,不能透入太多,朝廷的最终预算,是八千五百万两,诸位不会亏钱。”

    “只是说赚的多,赚的少罢了,按照商行的规矩,朝廷会在一切预算结果出来之后,进行公开招标。”

    “每一块地的用料,都是不同的,所需的资金也是不一的,朝廷内部有自己的定价,竞标的时候,谁的价格低,谁就能拿到项目。”

    “你们的目的就是,带领更多的商人,进入招标会,谁带去的人,竞标成功了,我给你们记功。”

    “不过还是那句话,丑话在前边,既是新都,偷工减料,验收不合格的,那就不单单是杀头这么简单的事情了!到时候可甭说我给诸位机会,诸位拆我的台子。”

    方世玉断言道。

    琉璃院。

    张美人被临幸后,便住在这新的院子中,除了每日的饭食之外,不允许她见任何外人,太监也不可以。

    在古代,没有dna技术,所谓的滴血认亲,只是传说罢了,按照中医的角度来讲,皇室血脉是否纯正,根本不会以这种做法来判断。

    皇帝临幸后,妃嫔要居在内院,半月后若不见红,请喜脉,这个时候的喜脉是非常微弱的,哪怕是数十年老中医,也不好判断。

    这个时候,大医就会记录诊脉所得的结果和自己的主观判断,然后事情还没结束,再过半个月,若是还不见红,依然会有太医来请喜脉。

    这一次,三十天的时间,老太医连请两次喜脉,就可以完全判定妃嫔是否有孕。

    若是怀胎,便可以迁入更大的院子,若是没有,她这一辈子,估计也就在这内廷别院里度过了。

    想要再见到朱元璋?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朱元璋临幸张美人,也只是突然兴起所至,而若是皇帝在哪里,临幸了某个宫娥,身边的小大监会严格记下时间、日期,以此判定宣娥身孕是否是皇帝的龙子。

    手续繁琐,根本不可能出现有皇帝的儿子,不是皇帝亲生的反而需要用滴血认亲来判断。

    从皇帝的起居录,妃嫔的产期,皇帝临幸的时间,完全可以推敲出来。

    洪武二十六年,三月。

    过了上元节,大明朝廷最大的节日,百官沐休三日,这是整个大明朝廷,洪武时期,沐休时间最长的一次。

    而洪武朝廷的官员,官方定制,一年只有三次沐休的定期,年节两日,上元节三日,万寿节一日。

    这万寿节,就是皇帝的诞辰生日,在这一天沐休,重臣虽然可以不用处理政务,但却要应邀前往宫廷参加皇帝的生日宴。

    张美人忧愁的看着面前的老太医,身边跟着三个小太两名宫娥,毕竟太医不是太监,不可能让他有机会和后,两名

    “大医,我家娘娘怎么样了?”跟在张美人身边的宫娥,见太医面色不是很好,连忙开口问道。

    这可真的是唯一的机会了,是生是死,就看这一次了。毕竟朱元璋都那么老了。

    “这个,喜脉确实是喜脉,敢问娘娘,近期是否哺乳,肿胀,发硬,气躁?”太医摸了许久,开口说道。

    他摸的是喜脉,但又感觉有点不对,以他从医数十年的

    经验来说,从未见过这种奇怪的事情。

    张美人道:“太医所言极是,我最近就感觉头晕目眩,气息暴躁,心神不宁,而且特别嗜睡。吃的也比以往多了些。”

    张美人话音刚落,太医看了一眼身边的女官道:“陈尚居,可否给老夫看一下,娘娘这一月的进食情况?”

    陈遍点了点头,赶忙从一边的宫娥手中,拿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