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_第二百三十二章 灭绝大草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二章 灭绝大草原 (第4/5页)

个椅子。”

    “他们为了争夺那把椅子,做尽了丧良心的事情。”

    方世玉目光涣散,摇摇欲坠的在马淑的搀扶下,躺在床榻上。

    好奇心让马淑开口询问道:“殿下知道些什么?”

    “哈哈,哈哈,我知道,我知道又能怎么样,只能看着他们,端着笑脸,恶心!”

    清晨

    第一缕阳光照进屋子时,突然间,马淑惊醒,捂着口鼻作呕,似乎腹中有什么东西,要反上口腔般。

    方世玉睡意朦胧的睁开眼睛,看着马淑道:“怎么了?”

    “咳~没什么,可能是昨晚吃酒吃多了,有点不舒服。”马淑轻声说着,方世玉转头看了一眼,起身道:“那一会让太医院的人来看看吧。”

    说话间,门外的宫娥已经端着水盆,衣裳出现在屋子中

    穿戴整齐,方世玉离开了屋子,正站在院子中,一名小太监腿脚麻利的出现在方世玉面前,躬身作揖道:“殿下。”

    “嗯?怎么了?”

    方世玉狐疑的打量着小太监。

    “殿下,陛下今天查阅奏疏,非常生气,在乾清宫大发雷霆,要您滚去见驾。”小太监声音怯弱。

    然而,这句话是朱元璋让他原封不动送过来,他却又不敢违背朱元璋的意愿。

    “额???”

    方世玉一脸懵逼的表情,看了眼小太监道:“老朱头在乾清宫?”

    “正是!”小太监躬身,低头,不敢直视。

    叹息一声,方世玉神色凝重,心中犹豫不决,老朱头这又是闹哪样,突然查阅奏疏,这是要检查他的工作成果?还是如何?

    方世玉不假思索的赶到了乾清宫。

    刚进乾清宫,就看见朱元璋板着脸,快要拧出水来了,对方世玉呵斥道:“这些奏疏,都是你批复的?”

    指了指在朱元璋面前堆放了足足二十余本奏疏,老朱头似乎很是愤怒。

    方世玉道:“是我批复的。”

    詹事府送出去的奏疏,无论是不是方世玉的亲笔,他都是要看,查,检阅的。哪怕这些奏疏是景清他们批复的,也是经过他的同意首肯,给出的答复。

    罪责怪在他身上,倒也没有冤枉。

    “这上边写的什么?你知道吗?”朱元璋有些不信的看着方世玉,开口询问道。

    在他的脑海中,方世玉是个天才是老天可怜他老朱家,送来的大明福星,可以让大明传承下去的福星。

    只是,这些奏疏的答复,确实让朱元璋心中恼火。

    思索片刻,方世玉道:“我一日博览奏疏千余,哪能事无巨细的全记下来,再说了,这奏疏长得都差不多。”

    一天批复千余奏疏,大大小小事情无数,一个月下来就是三万要多,一年呢?根本就无法计数。

    面对这奏疏的样子,款式,甚至是大小都有严格规定,方世玉又不会透视,能看穿一切。

    “拿去看看,都是你干的好事!”朱元璋将手中的奏疏直接扔到了方世玉身上。怒气冲冲的样子,这还是方世玉穿越以来,第一次见到老朱头对自己发这么大的火气。

    捡起地上的奏疏,翻开一瞧,方世玉愕然道:“昨天的?”

    “昨天的怎么了?”朱元璋瞥了一眼,严厉质问道。

    摇了摇头,方世玉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不过他倒是没有说明,把责任推到旁人身上,自然可以让他免了责罚。不过,做到了方世玉这个位置,就已经不能靠着推卸,来摆脱自己的责任,他领东宫兼六部,处理国政。这些事情自然是和他脱不开干系的。

    “这些奏疏都是,千篇一律的狗屁话,穷酸腐儒,他们懂个什么?在南方夜夜笙歌,享受着天下太平。”

    “他们怎么不去北方看看,游牧的凶残,狠毒,他们生活在大明的太平盛世下,一边吃着大明的饭,一面摔着大明的碗!”

    朱元璋怒火滔天,厉声诘问叫骂着。

    方世玉顿了顿道:“老朱头,边墙的话......”

    “你也认为边墙无用?”朱元璋目光一凝,死死的盯着方世玉,那双眼睛,就好像要把方世玉给生吞下去。

    吞了吞口水,方世玉叹息道:“我并非说边墙无用,但若是仔细盘算,如今我朝兵峰正盛。”

    “边墙可有可无,也不急于一时,而且每年边墙的修补投入,对财政确实是个困难事。”

    万里长城,他的存在会没有道理吗?当然不会,只是如朝廷各方各面都在节省开支,竭尽全力支持新都的修建工程。

    军队的各项支出,已经无法削减,而教育的投入,方世玉也是去年才刚刚定下来,将教育的投入拔高了许多。

    力争在百年内,让大明所有的孩童子民,都能进入学堂,获得教育,识文断字。

    这里不能减,哪里不能减,大明的主要税收来源,无外乎商税和田亩税,可眼下,方世玉将大量的商人堆积在了泰安府。

    让他们在哪里招募民工,修建新都,整个大明的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内部流通不畅,商人的资金多堆积在泰安府的工程上。

    商税急速减少,直接导致,大明除了爆仓的粮食外,内帑的巨额财富,国家已经没有多少余钱可以使用。

    为了能支撑朝廷的财政运转,自然就要想办法节省开支,毕竟现在已经很难开源了。

    至于说海外贸易,无论是大明在南海的战略布局,还是水师的远洋航行,亦或是周边国家,大明还需要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是,一趟好望角的航行,至少要三五年的时间,而方世玉又不想断了紫银城府的运输任务。

    朝廷的船只,严重不够。

    更何况,泰安府修建,所需要的木料,无论是什么品级,什么规格,都需要大量的,海量的物资。

    实则,单靠大明内地,想要修建三倍于应天府的泰安府作为都城,一座容纳四百万人口的巨大城池,难度非常的不然的话,方世玉也不会那么急着让人出海去紫银城府运输物资了。

    大明缺木,其实,只要是好东西,不能生产的,相较而言,大明都比较缺。毕竟发展了数千年,许多物资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朱元璋道:“可有可无?你真的这样想?”

    “如果有机会,我以为,我朝未必不能收复辽阔草原,既然忽必烈吞并神州,那神州又为何不可吞并草原?”

    “老朱头可听说过,寇可往,吾亦可往!草原能统治神州九十年,神州就能统治草原九百年。”

    方世玉对于削减边墙修缮,减弱边墙开支的问题,心中早就有了计较,不然的话,景清他们没有授意,也不会在上边,写下让老朱头雷霆大怒的批语。

    大致意思就是说,一口气将边墙的修建,从十块钱的投资减到不足一块钱的投资。腰斩都没有这么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