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_第二百三十三章 洪武大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三章 洪武大典 (第2/5页)

口道:“有时间去通知一下户部,工部,兵部,边墙的事情,陛下不同意一下子减这么多。”

    “按照洪武二十五年的基准,削减一半,此后沿用,不要再上这种奏疏,让陛下不开心了!”

    方世玉没有多想,直接下了死命令道。

    “殿下,可是边墙修的那么高,那么大,朝廷在边墙外养着十余万骑兵,意义何在啊。”

    景清对于削减边墙的开支,还是非常赞同的。因为朝廷真的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消减开支的了。

    钟山皇陵?那确实是一个耗资不菲的工程,但若是说十年前,停工消减开支,也就那么糊弄过去了,朱元璋又不是不懂得体恤民力民情的皇帝。

    但现在朱元璋眼看六十七岁了,还能活几年,没人敢推测,这个时候谁要敢说什么,消减皇陵的开支,那真的就是嫌弃朱元璋的刀不够锋利了。

    咱都要死的人了,马上就要住进去了,你现在告诉咱,这个那个的要咱削减皇陵的开支?那不是要他死了连个窝都没有嘛?

    当朝的许多官员,大多生在元至正二十年左右,那个时候朱元璋还在奋斗,关于朱元璋的奇闻趣事,自然是传的沸沸扬扬。

    譬如说,当初朱元璋年幼的时候,老朱家穷的连草席都没有,老朱的哥哥,爹娘饿死,连个下葬的地都没有

    朱元璋最初给藩王制定的俸禄那么高,无非就是穷怕了。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但是草原上的卫所不能裁撤,边墙不能荒废,先这样吧。”方世玉摆了摆手,颇有些心烦意乱的说着。

    这个时候,一道候泰开口说道:“殿下当效仿尧舜禹汤!”

    “尧舜?禹汤?”

    目光迟疑,方世玉看着下边的候泰,神色凝重道。

    景清躬身作揖,似乎是附和了候泰的话。

    然而方世玉,站起身来,厉声呵斥道:“你们饱读圣贤之书,尧舜之事,你们不懂?忽悠忽悠贫苦百姓的精神粮食,现在被你们拿来忽悠我?”

    “是当我读书少,欺负我不知道吗?”

    方世玉这一大早晨起来,就被朱元璋叫去训诫,这回到东宫,被张嫚冷嘲热讽了一番,又被朱紫怡冷眼相向,好家伙,总算在庆慎哪里得到点安慰。

    来到詹事府办公,本就烦闷的心情,候泰竟然说要他学尧舜?那不是要他去造反篡位?

    “尧舜禹汤,古之明君,何有忽悠殿下之意”候泰躬身道。

    方世玉看了一眼人群中的方孝孺,这方孝孺也确实是有两把刷子,他早年侍奉朱标,朱标死后,方世玉领东宫兼六部,行监国之事。

    初时方世玉定下的七个秘书名单中,并没有方孝孺,奈何,这方孝孺的名声太响亮了,六部联名推举,又有朱元璋旁敲侧击,无法,方孝孺顺利进了方世玉的内阁。

    当初自己一心想着跑路,也是因为这个货的存在,被朱棣迁怒之下,满门抄斩,世事难料,如今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同处一室。

    “方先生是大儒,既然要说尧舜之事,司马家片面之言,只可参考,实非真实,纵观史书,尔等卿卿大夫,执笔如刀,心如磐石!”

    “上下数千年,是非功过,全凭尔等大夫诉说,你们怎么说都是对的,我若是插手史书,你们就可以说我是刻意美化自己,我若是不插手史书,这史书写的都是什么?”

    “皇帝对大臣好,这就是个好皇帝,真天子,大圣人。皇帝若待臣子不好,这就是个无道昏君。”

    “方先生说,我讲的明白不?”

    方世玉胸中憋着闷气,如今找到了突破口,发泄一下刚刚好,毕竟这和后世的领导骂下属,下属骂更下层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无外乎如此。

    而眼前的几个秘书,他们能去骂谁?到他们这里就可以终止了,回去骂婆娘去吧。

    虽然他们在东宫詹事府任职,在旁人眼中是方世玉身边的红人,日后新朝的高官,位极人臣。

    但现在的他们,也就只是五品,从五品的詹事府属官罢了

    “殿下言之凿凿,却是不给微臣说话的机会了,索性今日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情,殿下若是想论,微臣便同殿下探讨番!”

    方孝孺顿时来了兴趣,当初连你老子都能忽悠的一下下的,更何况是你这么个刚刚接触政治的小白了。

    当然,方孝孺心里不会真的这样想。

    方世玉挥了挥手,最近除了缺钱,确实没有什么急需解决的事情,边关安稳,辽东的女真死的死,迁的迁。

    登记造册,改名改姓,想撒种子一般,将他们仍在了大明的每一个角落,几万女真人,妇孺老弱,他们这辈子,下辈子都没机会聚在一起闹事造反了。

    “方先生畅所欲言!”方世玉颔首说道。

    “尧的儿子叫朱丹,但是朱丹性情浮躁,生性好游乐。虽然经过尧的规劝,但是终究本性难移。”

    “故此尧把帝位禅让给舜,顺德才兼备,当之无愧。同时也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也下嫁给了舜,表示对他的充分信任,这就是所谓“尧舜禅位”。”

    “尧舜让位,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让贤而不是以血缘继承制的帝位转换,值得称颂。”

    方孝孺直言道。

    微微一笑,方世玉道:“孟子曰:爱有差等,既是爱有差等,尧为何要禅让于舜?其子朱丹,再是不堪,血脉亲情,帝位相让?”

    “我若是没记错的话,轩辕黄帝,传位其颛顼,至于为什么没传儿子,直接传子,估计是儿子亡故。”

    “而颛顼传位于帝喾,据我所知,帝是颛顼的亲侄子,是轩辕黄帝的三世,帝喾又传位于尧!是轩辕黄帝的三世,帝喾又传位于尧。”

    “这不就是孟子所言,爱有差等,爱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差等的!再则说,若真的是因为尧的儿子朱丹不堪大任!”

    “莫不是尧不可将位传于其他子嗣,或近亲旁支?却要禅让于舜。”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轩辕黄帝就是这样传承下来,何至于到了尧君手中,将日月山河拱手相让?”

    “倘若舜君真正贤明,又何至于未死之年,便传位于大禹?大禹亡后,传位于夏启,这个夏启,也是大禹的儿子吧!”

    “而后,夏启传位于太康,这个太康,也是夏启的儿子大禹的子。”

    我不能惑,这尧舜之事,究竟好在何处,尧舜之圣,又圣在何处,其之明,又明在何处?”

    方世玉言辞激烈,肆意评判道:“最终,我的结语只是句话,由始至终,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家族传承,香火不断,轩辕氏如此,尧舜禅位。”

    “后面之言,皆为我之猜测,就是因为舜逼迫尧君让出帝位,尧君为活,从之,而舜君自己篡位成功,没想到他还没死,就被大禹篡位。”

    “方先生以为,我这番说辞,可有说法?”方世玉看向方孝孺道。

    真是可笑,方世玉的政治能力确实还有待锻炼,但他好歹在后世那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生活了十多年。

    各种稀奇古怪的说法,那还不见了个遍?

    方孝孺顿了顿,开口道:“爱无差等!”

    “既是爱无差等,那为何轩辕氏,大禹,皆是家族相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