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四章 土匪劫了方世玉 (第4/5页)
除了造反时期的过多杀戮,土地足够耕种外,哪一个开国皇帝,没有能力。 而他们教导出来的人,最差最差,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至于朱允炆,只能说这丫的从小的教育就出了巨大的问题。 从根源上,他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虽然最后朱标早亡,他算是庶长子,但按照大明的规制,朱标继位后,继承朱标皇位的应该是朱允熥。 嫡子!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奈何,朱标死的早,朱允熥还小。但朱元璋就不管这个,认准了这个从小当藩王教育,饱读圣贤之书,被圣贤书洗脑的朱允炆做皇帝。然后,他真的就把江山给玩丢了! ...... 御花园。 “老朱头,歇会吧!”方世玉搀扶着老朱头,坐在了一旁的软凳上,随着朱元璋的年龄增长,寒冷的石凳,已经坐不住了。 “孩子的名讳,想好了吗?”朱元璋望了眼方世玉道。 摇了摇头,方世玉道:“按照规制,两年之后交由宗人府拟定,这个事情,我倒是没有考虑过!” “那是藩王的子孙要等到两年后送去宗人府备案,拟定名讳,你的不用。朕已经问过礼部的人了!就叫方文墐。” 朱元璋说罢,自顾自的点了点头道:“这个字是朕自己找的,你不会反对吧?” “老朱头说他叫什么,那他就应该叫什么,哪里有我说话的余地。”方世玉惋惜一声。 方世玉的儿子也算是皇亲国戚了,他的名讳,根本就不给方世玉什么选择的余地,哪怕朱元璋不定下来,他也未必能找到什么好名字。 对于朱元璋要给自己儿子定名,他是没什么拒绝的道理,也没有什么借口和理由可以拒绝。 坐在圆月下,方世玉道:“对了,老朱头,正好和您说声,冯诚回来之后,我也不打算让船队停留了,调换一下军队,直接出海去吧!” 货物都采买的差不多了,钱就跟流水一样花出去了,直到这个时候,方世玉才想起来,自己还没和老朱头通过气。哪怕说,朱元璋明里暗里知道这件事情,但若是没有他的调命,这千余艘水师战船,还真调不动。 朱元璋点了点头道:“你买了那么多货,又弄了两万万宝钞,你是铁了心要让宝钞起死回生啊。” 哪怕朱元璋日日留在皇宫中,对于宫外的事情,哪怕是朝廷的事情,他都极少参与,乃至于不参与,不管,不看。但不可否认,朱元璋的情报系统,经过二十多年的铺设经营,已经达到了恐怖骇人的地步, 真正能上得了台面的官员,勋贵,王侯,皇子皇孙,身边究竟有多少眼线,只怕朱元璋自己都查不过来。 而这就代表了,朱元璋对整个帝国的绝对掌控力,锦衣卫的存在,替皇帝得到了天下的消息。 也是因为锦衣卫的存在,大明朝廷的皇帝哪怕三十年不上朝,对于外界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做到了然于胸。 哪怕一心求仙问道,也可以明里暗里掌握着整个帝国的权力。 这就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的。 “你要不要也插一手?”方世玉微微一笑,他那点小钱钱,还是从朱紫怡的手里硬抠出来的。 虽然说可有勉强应付这次的海贸,但对于大明而言,这点东西的流动,最短三年的工夫,投进去八百万两,换回来四千万两,五倍的利润,确实不是很高。 如果朱元璋能打开内帑,方世玉从海外带回来的无数黄金,还有朱元璋这些年积累下来的,虽然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在进行回收天下田亩的时候。 朱元璋早年积累的财富花的差不多。 毕竟不是所有富商都被抄家灭族流放蛮地的。 那些愿意主动上缴家中所有田亩的,朝廷也是要适当的给予赔偿金,充作收购,虽然有着强买强卖的意味在。 只有那些宁死不屈,公然和朝廷作对,和朱元璋的政策作对的富商,才会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财富充公的惨淡下场。 不过,这几年的发展,朝廷的财政确实还有点转不开身,无力腾挪,但朱元璋的内帑,哪里到底藏有多少财富,没有人知道。 方世玉知道的,单单他送进去的,就有三百多万两黄金。 无论是在盛世,还是乱世,粮食和黄金,才是真正的硬通货。 朱元璋摇了摇头道:“朕倒是想去插一手啊,不过朕最近也比较清苦,没钱了!” “老朱头你莫不是逗我开心,您会没有钱?我亲自看着搬进内帑的黄金,就有三百多万两,您怎么会没钱呐。” 方世玉感觉自己在朱紫怡手里是扣不出来更多的钱了,而随着粮食的增产,大明的物价偏向走低。 他们购买的又不是什么好东西,花钱虽然少了,数量虽然上去了,但想要让一千数百艘战船去走一遭海贸,这笔投入还是不足,有缺额。 “朕收录天下书籍,将其汇编归一,每年要支出十数万两银子。” “朝廷有多少钱,做多少事,现在的朝廷,还不是打仗的时候,你那点小心思,还是收一收吧。” 朱元璋说罢,伸手摸着方世玉的肩头道:“与民更始,休养生息,造福百姓,才是正道,穷兵黩武,胜败皆有亡故,大明的子民已经不多了!” 说罢,朱元璋在小太监的搀扶下,上了御驾,叹息声,朱元璋道:“你在这里好好想一想,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再回去吧!” “回乾清宫!” 朱元璋对抬着御驾的太监们说了一声,小太监脚步迈开,向着乾清宫的方向走去。 方世玉苦笑一声,坐在石凳上,啼笑皆非的看着月亮。 “没有钱,怎么破!在线等,急!!!”方世玉心中碎碎念着。 想要拿到内帑里的钱,估计是没机会了,而这转过头,冯诚已经快要进入长江流域到时候装了货,就要开拔,一走就是三年的时间,货物还有巨大的空缺,这可真的是让人抓狂呐。 走到玉米林前,方世玉看着刚刚出现苞谷的玉米杆子,拽下来一瓣,扒开来瞧,玉米棒子虽然还未发育成熟,但却已经算是颗粒饱满。 “与民更始,休养生息?”方世玉喃喃自语着。 ...... 东宫。 方世玉无聊至极翻看着奏疏,有着景清,蹇义,方孝孺,候泰等人的帮助,虽然说他们都是深受儒家熏陶,茶毒。 但处理起来繁琐的政务,也确实是一把得力的好手,这极大的让方世玉有了空闲时间,可以做其他事情。 “殿下。” 正当方世玉手里拿着毛笔,不知道应该在哪里下笔,从景清的批语上,找不到什么纰漏,准备换一本的时候,一名小太监来到詹事府,躬身道。 “说吧!” 方世玉本就无所事事,百无聊懒的,随意的挥了挥手说道。 “魏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