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_第二百三十五章 要赚就赚大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五章 要赚就赚大的 (第3/5页)

和老朱头的交付脱不开干系。

    而关于魏国公的事情,方世玉又不能同徐妙锦去讲,直到现在,都成婚快一年了,徐妙锦还生气呢。

    而李婉还好,但徐妙锦和李婉好似绑在了一起,至于庆慎郡主,那就更没她说话的地方了。剩下一个张嫚,那是谁都不占,只管自己个。

    “殿下,要不然,我们想想办法,万一货物抢不回来,或者遭遇损坏,我们资助一下魏国公?”

    马淑也没有多想,她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之家,他父亲马全也是个官员,光禄寺少卿,不大不小的一个官。

    不过方世玉除了在婚宴上见过他一次外,至今为止,马淑都怀孕了,也没见过马全的身影。

    “这倒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是二百万两银子,我拿不出来啊。”方世玉颇为沮丧的叹息一声。

    二百万两银子的空缺,除非他能撬开朱紫怡的嘴,从肚子里把内帑的钥匙掏出来,不然的话,根本就不可能拿得出来这么多钱。

    吃饱喝足,方世玉伸手轻轻拍了拍马淑的肩膀道:“那个宫女,不是正常宫女进宫的吧!”

    “殿下早就知道了?”马淑一脸迷茫的看着方世玉,知道事情瞒不住了,也不敢继续狡辩。

    “我倒是听说,马全有两个女儿,她既然到了宫里,就别让她扮成宫女了,那天再让人给打死了。还当我这个做姐夫的,怠慢了小姨子呢。”

    说罢,方世玉长吁短叹的出了屋子。

    看了眼四周紧闭的房门,方世玉自嘲的摇了摇头,向着前院的詹事府赶去。

    还未进屋子。

    名小太监连忙追上了方世玉的脚步,附耳说着什么。

    方世玉脸色一黑,看了眼小太监道;“事情是真的?”

    “回禀殿下,千真万确,魏国公亲口和奴婢说的,奴婢不敢耽搁,便赶来告诉殿下!魏国公那边还在等殿下的消息!”

    小太监躬身俯首道。

    方世玉犹豫片刻,点了点头道:“让徐辉祖去信给徐增寿,抓住了之后,一个活口也不用留下来了,挖坑活埋。”

    “至于这次损失,我会想办法的,先让徐辉祖安心办差吧!”方世玉说罢,迈步进了詹事府的屋子。

    景清见到方世玉,如同见到了亲爹一般,躬身道:“殿下,您可算是进来了。”

    “怎么了?”方世玉疑惑的看着景清,虽然这景清有的时候会不对劲,思维跳跃,但也不至于这样。

    被景清拉着坐在了位置上,方世玉目光茫然的看着景

    候泰开口道:“殿下,这是早间兵部和户部联合署名的文书,您还是快点看看,给个回复吧!”

    一脸犹豫的看了看文书的内容,方世玉点了点头道:“今天有朝会吧!”

    “今天有,还有两个时辰!”

    景清看了看天色,直接开口回复道。

    毕竟,三日一次朝会,只有朝会的时候,他们才能早点出宫下值,回家陪亲人去,不然的话,他们都是最晚一批离开皇宫的。

    能赶在宫门关闭前离开就不错了。

    甚至有好几次,宫门都关了,他们无法离开皇宫,方世玉无奈,只能让他们睡在詹事府。

    虽然说方世玉去午门,也能叫开午门,但毕竟形象不好,然后,睡在詹事府的秘书们,第二天早饭都没吃就扑进了工作中,可谓是完全成了处理政务的计算机。

    拿着文书在手中掂量掂量,方世玉道:“这或许是个好法子,借此烧他三把火,都给烧干净了。”

    心中细细研磨着。

    两个时辰稍纵即逝,众人整理好了自己的座位,将批语写好的奏疏,放在方世玉面前,没有批复的奏疏,三五成堆的放在一起。

    处理好了工作,他们一个个的快步离开了詹事府。

    当他们离开不过一刻钟的工夫,吏部尚书赵勉,户部尚书郁新,兵部尚书茹瑺,礼部尚书王儁,六部官员一同出现在詹事府。

    方世玉看着众人,吏部只有一个左侍郎,户部左右侍郎齐全,兵部左右侍郎齐全,礼部没有侍郎,工部的尚书严震直还在泰安府督办工程。

    “御史台还空缺着,吏部还是早点加把力,先把人员补全吧!”方世玉无奈的说着,洪武朝的官场太凶险了,常年不能让官员满编。

    不是这里缺,就是哪里缺。

    “自是如此!”赵勉躬身道。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这份文书,送到东宫之前,你们谁看过了,谁没看过?”

    手中拿着兵部和户部联名的文书,方世玉直接开口询问道。

    “回禀殿下,六部执事主官,都看过了,意见不一,所以上边只有微臣和茹大人的署名!”

    户部尚书郁新躬身道。

    “其他看过的,没有署名,是代表不同意这份文书的观点了?”方世玉疑惑的看着众人,出声询问道。

    郁新道:“没有署名,吏部尚书赵大人,工部侍郎孙显,刑部尚书杨靖,都以不拒绝,不同意,不支持的名义,未有署名!”

    随着郁新说罢,方世玉将文书放下,开口询问道:“这么说,礼部有不同意见?”

    礼部尚书王儁道:“回禀殿下,此举劳民伤财,大动干戈,兵祸连年。恐为不详之兆。”

    方世玉摇了摇头道:“我倒是不这样认为,山匪,马匪等强盗,严重影响了当地治安问题,想要根除,就应该以雷霆之势,方能一劳永逸。国朝境内,山匪马匪无数,若是有朝一日,他们都联合起来,反抗朝廷,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我今天就只是单纯的问一问,郁新,对于这件事情,户部的预算是多少?”

    扫清匪患,历朝历代都做过,只是他们做的还不够彻底,而大明又刚刚经历了巨大的动乱,许多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匪徒。

    纠集千百人,横行一方,欺行霸市,那些不和朝廷争执搅动在一起的,不违抗朝廷的,历朝历代,对于他们都没有处理过。

    而今天,方世玉不这么认为了。

    他们不敢打劫朝廷的东西,那是他们畏惧朝廷的军队,而他们抢劫民间商贾,这件事情,就让人不得不考量了。

    他们打劫,不劳而获,强取豪夺,在背地里还指不定要让多少人,家破人亡,死伤无数。

    卖妻卖女,不得善终。

    群以义气为主的山匪,不就是黑涩会嘛。

    “殿下,真的要在全境肃清匪患的话,每年至少要投入三百万左右的军费开支,最少要历时五年乃至十年的时间,才能彻底肃清!”

    郁新笃定道。

    自从魏国公府的事情出现后,朝廷出兵剿匪的动作,让郁新看见了新的一件大事,全国有那么多匪患,他们打家劫舍,强取豪夺,不事生产,不缴赋税。

    而那些,沟通各地经济,运输物资的商贾,地里刨食的百姓,遇到他们,一个个苦不堪言。

    如果能打击全国的匪患,让山匪,土匪,马匪,销声匿迹,绝迹于大明天下,这难道不算是为百姓,为千万黎庶造福吗?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三百万,十年工夫,能完成吗?”

    方世玉开始知道这个时代的厉害,甚至,方世玉也没想过要全面杜绝匪患。

    打击十年的工夫,让这些匪患,消减七八成的规模,就很好了。

    甚至,取得这个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