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三章 天下太平? (第2/2页)
七万人,这些人几乎都是青壮,老弱伤病都留在了扬州城外,等待官军的接收。 吴三桂带着大军沿着长江一直往上游走,一连走了几天,这一天来到安庆府地界上,在这里,搜集民船,开始过江。然后向湖广进发。 ...... 在京师,整个朝堂现在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南直隶叛乱被平定,伪朝廷的皇帝朱由樃和首辅等一干官员悉数被活捉,这是自崇祯十七年对建奴胜利以来的又一次大胜,而且这次大胜,干净、彻底,毫不拖泥带水。 现在辽海封冻,辽东大军只能沿着陆路回返,现在差不多快到京师了。 现在的大明,内无忧患,外无强敌,可以说海晏河清,太平盛世了。崇祯皇帝也非常高兴,这几天也居然来了兴致,天天把周后折腾的跟散架似的。 这一天大朝会上,吏部尚书李邦华出班奏道: “神祖爷,陛下,当下我大明内忧外患均已平息,海晏河清,已有盛世气象,请神祖爷和陛下大赦天下,与民同庆。” “臣等附议” 众臣见李邦华提出要大赦天下,没有一个不赞成的,都附和道。 崇祯皇帝看看李浩,似乎在征求他的意见。 李浩见大臣们都同意,自己也不好泼冷水。大明安定下来,毕竟是件只得高兴的事情。于是点头同意。 于是崇祯皇帝下旨,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李浩宣布对大明立下功勋的人员进行封赏,首先他提出了册封五大元帅和十大将军。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高迎祥和郑芝龙,受封为大明元帅。 册封仪式上,秦良玉年龄太大,坐在轮椅上,和其他几个人排成一排,分别接受李浩和皇帝的册封。神祖爷李浩很抠门儿,只给了一本大红的证书,封皮上有一个大大的五角星。里面是李浩亲自题写的嘉奖内容。 崇祯皇帝就实在多了,直接金册册封。一大块闪闪发亮的金册,怎么看都比李浩那个破证书要强的多。要知道,在大明朝,只有册封藩王的时候才会使用金册,其他人都没资格使用。 但是,到了晚上,神祖府的宴会上,李浩就又习惯性的破冷水了。 “大明到现在安定下来了,大家真的以为就天下太平了吗?”李浩一脸严肃道。 “这......”崇祯皇帝和秦良玉等几个受封的大元帅都有些惊讶,不知道神祖爷又在唱哪出。 “皇帝啊,我问你,吴三桂现在哪里?”李浩板起脸问崇祯皇帝。 “吴三桂不是向南逃窜了吗?”崇祯皇帝回答道。 “是的,他向南逃窜了,可是他并不是仓皇逃窜的,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战略转移。”李浩提醒道。 “这又有何区别?” “区别肯定是有的,吴三桂在扬州并没有损失多少兵力,也就是说,他的十万大军基本尚在。而在大明的南方,尤其是西南,我们并没有正规兵力的存在,吴三桂一旦进入西南的大山里面,他就是如鱼得水,再想消灭他,就非常困难了。” 李浩提醒道。 在西南,最有发言权的就属秦良玉了,见到神祖爷李浩这么说,秦良玉深以为然。于是说道: “陛下,西南尤其是云贵一带,大山绵延千里,植被茂密,要是藏人,那里是最好不过的地方了。而且,那里紧邻广西出海口,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得占城的粮食,所以,吴三桂的大军到了那里,粮草并不难解决。”秦良玉补充道。 这时,卢象升也说道: “神祖爷,陛下,以臣对吴三桂的了解,他应该想不出如此宏大的计划,这样的计划,一定出自一位高人,吴三桂不可怕,他的这个谋士才是大明真正的心腹大患。” 孙传庭也接着说道: “臣观察吴三桂的进军方式,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臣总以为,他跟神祖爷提出的闪电战非常相似,为吴三桂出这个主意的人,一定跟神祖爷有密切的关联。” 孙传庭的话,可怕在场的人吓的不轻,难道神祖府里出了叛徒不成? 崇祯皇帝等人都不约而同的看向李浩。 李浩两手一摊,一副冤枉的表情。孙传庭看着李浩的表情,就猜出里面一定有问道。他忽然想到,当年李自成流窜陕西,就是神祖爷给他安排了一个牛金星,打入到了李自成的内部,甚至还做了军师。 难道那个田宏遇??我的天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