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四章 会逢其适 (第2/2页)
重新启用新党蔡京,绍述父亲和哥哥的遗愿。 蔡京的目的是为了捞权,什么新党旧党,只不过是他的手段。赵挺之也会玩权术,但他把权术当手段,目的是为了推行王安石的新政。 道不同不相与谋,陈师道与赵挺之是两党,关系不好也说的过去。其实,赵挺之也未必就是个小人。入阁后,他看不惯蔡京的所作所为,多次顶撞、据理力争,二人的矛盾已是公开化。实则赵挺之党争观念并不很强,否则他与蔡京同为新党,便不会结怨了。 事实上,随着时间推移,赵挺之对新旧党争有了更多的认知,对旧党的观感也有了变化,“苏门六君子”也好,“苏门后四学士”也罢,都是值得尊重和结交的正人君子。 再者,鸡蛋不放同一个筐里,自古以来的政治家都如是。多处押注,乃是保命之道,可以延续家族血脉传承。 是以,赵、李联姻并不出奇。 要说起来,两家还真的挺登对的。赵挺之是次辅,李清照的外祖父曾任首辅、父亲李格非主考江西乡试返京后旋即迁为礼部侍郎,比起赵挺之所兼的户部尚书只低了一级,均为朝廷高级官吏。赵明诚与李清照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底蕴浅薄,家境其实皆不富裕,可谓是门当户对。 只是,也不知李格非作何之想,迟迟未明确表态,是在“待价而沽”?似乎亦有可能。一家有女百家求嘛,他自得为掌上明珠把严这道关。 虽然李家态度模糊,赵明诚却是开足马力踏上了追爱之旅。 李清照在东京结识了晁补之、张耒及同龄诸女友,和他们成为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于她而言,去年很不寻常。 她还是一如既往的爱喝酒。这不,市纺街的一栋公租房内,一唱三叹间,一首醉酒伤春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随风入耳。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看似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却写尽了对春天之爱。篇幅虽短,但意味深长。 一时间,东京汴梁城大为轰动,文人墨客士大夫无不称赞。 李家有女初长成,雏凤清于老凤声。得恩师晁补之大加赞赏,也非偶然。 京都的繁华,家学的熏陶,恩师的教导,激发了清照的创作热情。 时人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之言,怎会是虚妄? 今年上元节,东京汴梁大相国寺,花灯簇拥。 词坛新将李清照与大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不期而遇。 于赵明诚而言,李清照的诗词,见识在士大夫中间流传很广,很有知名度,也自然被圈了粉,满是倾慕。 于李清照而言,太学生赵明诚是品行端正,情趣高雅,前途远大,似乎也是非常优秀的夫君候选人。 但不知怎地,她脑子里时常会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俊朗少年负手望月,口中吟唱着“着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后痛饮一壶,挥笔疾书,意态兴酣。 少女情怀总是诗,纯真的心思,羞涩的情愫,总会有一个身影撞进心扉,徘徊不去。 这样的不期而遇,不正是多少回午夜梦回所记得的场景么?缘来如此,妙不可言。 这一刻,她第一次对赵明诚心生反感,就好似他弄脏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她更厌弃与赵明诚在一起的那人——也太没品了呀,怎与这种人为伍作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早晚会被他带跑偏。 那个一身花花绿绿的穿着,发髻簪花,一副纨绔子弟的做派,正冲李格非、王仲岏随意的拱了拱手:“见过两位老大人。” 王仲岏呵呵笑道:“高衙内近来安好啊。” 李格非则淡淡的“哼”了声,不屑搭理。 那高衙内只做未觉,拍拍赵明诚的肩膀:“赵老三,某去后面耍哈子,你……随便吧。”说罢,在几个随从簇拥下蹓跶着向后殿走去。 赵明诚见李格非面沉如水,心下忐忑,期期无语。 王仲岏见状,不无热忱地说道:“德甫,某来给你三位青年俊彦……” 徐仁杰与刘几得晓对方是次辅三子,哪敢托大,慌忙行礼。冯过自也做足了场面活。 赵明诚啊……冯过瞥了李清照一眼,对方眨了眨眼,作无辜状。他却是对另一人更感兴趣,问李格非:“老师,那高衙内是哪位大人府上的公子?” “公子?”李格非讥诮一笑:“汴京城除了高太尉府上,哪个还敢当‘高衙内’之称?” 冯过心下暗叹:果真是那混世魔王哪,这汴京城真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