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05.我和老杜看秃驴 (第2/2页)
人,语气飘忽: “可我听不懂。倒不是说我是道士,不懂佛门经典。其实……不瞒你说,我老师最近也没少给我讲《道德经》……可同样,她讲经时,也和那秃驴一样……” “入流,为作证入流果之行道者……” 远处,悬于半空的僧人经文忽然一断。 但也只是断了一息的时间,仿佛呼吸断句一般,便继续说道: “一来,为作证一来果之行道者……” 而远处的道人则自顾自的继续说道: “你看啊,就刚才他说的那些乞丐要饭的……” “……诸比库。” 杜如晦纠正。 “嗯,对,诸比库。这秃驴的话是什么意思?如大海唯一,咸味。正如此……像你这种读书人,基本不需要什么思考,便知道这话的意思。可要是那种没读过书,或者像我这般的人呢?我会想……如大海唯一?什么意思?咸味?……喔,原来他是说: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正是如此般一样,乞丐们,此法、律唯有一种味道,即解脱味。” “……” 心思无比玲珑的杜如晦似乎一下就懂了李臻的意思。 可又有点捉摸不透。 想了想,他试探性的问道: “道长之意是说……” “太深奥了呀……克明。” 李臻有些感叹: “我之前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其实书里也有佛门角色。偶尔我说起秃驴也好,骂他们弱智也罢……也有人看不惯,说我对佛门不敬。而等我因为故事里的某个事夸起来那群和尚的时候,又有人说我站在道门的角度去帮佛门说话,也不合适。我呢,就告诉他们,我说:列位,甭管佛门也好、道门也罢。我们存在的初衷,便是希望这个世道变得好一些。而大家伙呢,若是连个向善之心都没有,那佛道又有什么用?说白了,大家都是为了这个世道变得更好而存在的,对吧?” “……此言有理,确实如此。” 杜如晦感同身受。 只觉得……道长真的是一言直指人心。 发人深省。 “可是呢,克明。你就不说别的,就说这秃驴念的经文。佛陀在教训这群要饭的……” “……道长,比库不是要饭的。” “可经文里不就是要饭的?嘿,要我说,这群秃驴良心坏透了!人家不是要饭的,非说人家是要饭的……” 杜如晦心说你这不是废话么? 话都让你说完了。 我还说什么? 只能继续聆听。 就听道人在那摇头: “佛陀对这些要饭的说的话,其实是用道理来告诉他们什么是佛法,对吧?我觉得,当时的场景,佛陀在面对一些要饭的说话时,肯定不是满口之乎者也。你想想看,他要但凡会读书认字,去外面当个什么记账先生之类的,都不至于要饭。而文化程度有限的叫花子……就好比你现在去洛阳城里找个乞丐,你要和他聊聊孔孟所言的不劳动,不得食。你会怎么聊?是引经据典?还是用最浅薄的话语给他阐明这个道理?” “……” 在杜如晦若有所思的目光下,李臻耸耸肩: “我觉得,如果真的有佛陀,那么大智慧的佛陀一定不会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他会用最直白的语气告诉要饭的叫花子:哥几个吃着呐?哎,和你们扫听个事儿。你们知道……大海是什么味道么? 不知道?没关系,我告诉你啊……大海只有一种味道,是咸味。老几位,这就和我说的道理一样,这世间律法也只有一个味道,就是让你遵循律法,才能得到解脱,嘿,你还别抬杠,不信咱试试……我觉得佛陀一定是这么说的。只不过……” “……只不过?” “只不过,纪录佛陀说的人,可能和你一样,觉得我有些粗鄙。所以把这段话给修饰了一下。而修饰之后,佛陀的话就变成了大智慧。读书人听得懂,可却忘记了……这话一开始本就是对要饭的说的。就跟我不信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时,会对守城将领说:闻我而至,当开妙法之门,成道修正。而是会喊上一嗓子:将军,老子来了,给老子开门,老子要去成仙啦!” “噗嗤……” 前后的反差让杜如晦再也忍不住心中的笑意,笑出了声。 可没来由的心头却满是认同。 是啊…… 话虽然糙了些。 可道理仔细想想,不真是这样么? 孔孟圣人的心愿,不就是启蒙世人么?所以留下了《论语》长篇。 但那是他们自己的话么? 并不是。 而是其弟子纪录的圣人言行。 不然也不会是满篇“子曰”了。 而这些“子”在曰的时候……真的也是那般佶屈聱牙么? 未见的吧……? 他正想着呢。 却没发现…… 不知何时,那悬于半空的僧人睁开了眼眸。 眼里同样出现了一抹思索之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