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四章 风起 (第1/2页)
辽东风云起,谁是英雄。山东布政司苏观遗憾的从金州回到济南,作为一省大员,治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沉寂的坐在书房中。偌大的架上摆满了书籍,泛着琉璃光泽的画缸中,插入了不少名贵的画卷。虽然如此,仍然显得有些空旷。书房的门外,管家等着伺候,知道这个时候的老爷,是不准人去打扰他的。夜晚万物寂静,使人思维敏捷,对金江镇,锦州的局势,在苏观的脑海里盘旋来盘旋去。良久。他突然动了起来。黑沉的桉台上,研磨平书,提笔如飞。“辽东全境,二十五卫二州。朝廷在辽东只余辽西五卫,新设金江镇,也才光复四卫,其余十六卫二州,尽陷逆蛮之手。”写到此处略微停笔。还有一些细事,苏观思来想去,到底还是没有写明。他的这封奏疏非常的重要,关系辽东未来的局势。如果他真的全部写明,恐怕朝廷会坚定态度,不但不支援金江镇,反而会打压。在他看来,如今的朝廷,实不宜和金江镇闹翻,当徐徐图之方为上策。只从他奏疏中字面上来看,金江镇才四卫,实力不如辽西,下意识的认为其是实力最小的一方。这能忽悠没有接触过金江镇的朝廷,却瞒不过山东的官员。山东的登来两地,负责运输物资到金江镇,对金江镇多少都有些熟悉,哪怕金江镇一直封锁。二十五卫二州,绝大多数都在辽西,然后沉阳,开原,昌图这一带上。依托辽西和辽左北部外的边墙,修建了不可计数的城堡。辽左西部乃平原富裕之地,是供应全辽军镇的主要屯田所在,也是军户人口密集之地。而辽左中部,乃至东部,北部都是处于荒野老林。人迹罕至,难以开发。另外的辽左南部,东部都是海,不需要防备敌人。综合考虑,所以这些地方投入的精力极少,没有迁移人口,设立军卫,开垦屯田。因此除了南部有一个金州,全辽左中部,东部,偌大的土地上,竟然只有一个定辽右卫,也就是凤城。也是为何金江镇占领金州,长白山东岸,以及镇江时,并不受朝廷重视。除了金州,其余的两地,人口田地都无。哪怕唐清安又收复辽左中部的长白山区,同样也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力。因为这些地方,原来都是荒山荒地。虽然占据了土地,却没有用处。但是朝廷不明白辽东的形势,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因素。人口的流动。金江镇在辽东成为了一个漏斗,无数的辽民从这漏斗之中,涌入了金江镇。苏观至今也没有想明白,唐清安这些年,是如何做到既能对抗蛮族,又能养活这数百万之民的。直到唐清安去年收复了复州,盖州,才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和态度上的改变。因为复州,盖州都是富裕之地,本就是辽左的精华部分所在,再加上原先的金州。三地的额田高达两百余万亩。只这两百余万亩田,就可以解决百余万人口的粮食所需,这才是朝廷忌惮之处。可是已经迟了。苏观感叹道。数年来不引人注意,金江镇已悄然在东岸,镇江,各岛,还有朝鲜借的岛屿各地开垦了上百万亩田。金江镇自给自足之势已成。唐清安真乃奇人也。苏观继续写下去。“唐清安为奇人也,多智略,出海数年间,退强敌,立东江镇,收拢军民百万。更有精兵之利,民心俱全,不可轻动此人,唯有拉拢此人才是上策。观此人行径,委实不是野心作乱之人,心中有仁义,即有仁义,朝廷当以仁义图之。且锦州不安,需金江镇拖延蛮族,如此厉害关系下,万不是断绝金江镇军饷粮饷之机。如逼其不得以和蛮族媾和,将会是朝廷大患。当拖延其人,共拒蛮族,以获得缓余之年,以此朝廷当立新改革,扫除轮廓,消弭积弊。始治大兴,国力富强,则不动而胜也。”苏观写完了自己心中的想法,而朝廷会不会接受自己的建议,他不可预知。朝廷希望金江镇出兵至锦州,直接援助锦州,不愿金江镇又是旧年之军略。一则担忧锦州不能保,二则忌惮金江镇如果又收复海州,又得一富裕之地,实力更强。而他这封奏疏,还是起了一些作用。朝廷对于金江镇的处置,不像原来那么强硬,开始犹豫到底要不要恢复供应金江镇的物资。破船还有三千钉。更何况如今的大周,还没有到倾覆的地步。幅员辽阔,田亩亿兆,子民亿万,能挤出来的水分还有不少,每年能收获数千万的赋和税以及物资。例如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