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八章 我为辽东王 (第2/2页)
已。”贾鉴虽然服气将军在金江镇的威望,却不认可将军此言。将军不认为朝廷能对付得了金江镇,理由就是在此事上,实在是太荒谬。“民乱亘古及今从不停歇,太过久远不提,前明从立国之初民乱不断。大周同样,而这些年比起前明更甚,可是民乱成不了气候,遍观千年历史。只几次民乱才摧毁了国家的统治,将军为何这般轻信陕西的民乱就能摧毁大周呢?”“因为不只是民乱,还有军乱。”军队作乱,从来都是自上而下,因为将领的野心。唯独大周不同。大周全国各地多次的军乱,都是底层的士兵自发鼓动起来的,从下逼上的作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唐清安说道。贾鉴愣了愣,不过还是不敢认同。“将军把希望放在民乱之事上,此事太过玄乎,那万一民乱成不了气候呢?”唐清安认真的看向贾鉴。“那我将为辽东王,五年平辽,二十年征服日本,再用二十年向东向南去征服,老死在征途。”人的格局是不断成长的。穿越前。唐清安从一名喜欢玩闹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鼎立门户,一门心思担负起家庭责任的一家之主。这是他的成长。穿越后。他到底不是真伟人,没有其魄力,没有信心能改变这个时代,改变深烙人心的儒教。这需要一批志向坚定的高举薪火者,乃至土地上血流成河。他没有这份本事。知道道理,不代表就能做到。如果知道道理就能做到,那世界将不是这股模样。所以从穿越时,他想要出人头地,往这方面而努力,而到了辽东后,在血与泪之中。他建立了金江镇。金江军有觉悟,是天下强军。而这辽东风云的悲苦之中,他同样也在成长。每个阶段人的追求是不同的。数百万辽民信任之心,就是督导他走上正道的无形的“鞭子”。贾鉴愣住了。他是万没有想到将军竟然是如此之志。原来是自己误会了将军。但凡古今有将军如今之势,莫不是以入主中原为目标,以此而延伸出各种谋略。原来这才是将军不愿和蛮族媾和,哪怕金江镇没有积蓄,也要挤出积蓄打断蛮族进程的目的。选择放弃了上策,不愿坐山观虎斗,而是亲自下场,以金江镇之潜力来助力朝廷。将军不以入主中原为目标,而是以打败蛮族为目标。那么一切都可以解释的通了。贾鉴镇定不了。他内心的情绪无法言喻。将军到底是妇人之仁,还是格局高远之伟岸之人。他判断不了了。因为历史上,好像没有人做出将军这种选择的人,他暂时想不到,这到底是好还是坏。成王败寇。这句话堵在了他的喉咙中,他有些不想说出来。唐清安认真的看向贾鉴。“如果陕西民乱不能成事,说明大周国内总体上百姓还是安居乐业的。既如此的话,金江镇数百万军民,绝对不会背负上霍乱国内百姓的恶名。不然对不起他们这些年来吃的苦,我更对不起他们对我的信任之心。”没有老百姓不心向太平。数百万辽民,信任将军能带领他们拔乱反正,消灭蛮族,让各家安居乐业。为了未来民族的生存空间,唐清安可以做到带领金江军远征海外。他当然也想入主中原,治理各地。但绝对不是以打破国内百姓平静生活“将军乃仁义之人。”良久。贾鉴复杂的说道。“你当知我心,盼你以此为重。”贾鉴内心沉重的离开。第二日。节度府各马,带着第一军令,奔赴各地。粮草从各地开始送往盖州,岫岩,凤城。真的不多。可是各库已空。济州岛开市,唐清安顾不上,交给了李成贤。一队队的金江军,带着鸟铳,大刀,铁锤,盾牌等武器,气势汹汹,毫无畏惧的奔向前线。营口,涌出了军队。斜烈站,涌出了军队。寛旬,涌出了军队。……“将军。”葛世峰跪在了唐清安身前。当年的瘦弱少年,已经成长为一名孔武有力,面露精悍,浑身杀气的年青小将。“去吧。”唐清安知道葛世峰所求何事。葛世峰磕头,起身,擦泪,坚定的离开了亲卫营。葛世峰带头。他有滔天的血海深仇要报。他的兄弟们。李如靖,徐聚费,赵学颜,潘驯。这些军中子弟,愿意帮他,愿意随他奔赴凶险的战场,放弃亲卫营这等最佳升官所在之地。“去吧。”唐清安轻声说道。金江镇的雏鹰们。要出巢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