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_第三百零七章 出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七章 出山 (第1/2页)

    全军大整编之后,就是全军大练兵。因为物资不足,大练兵之事,一直没有提上日程,各营的营总,都在催问军司。谢友成也是没有办法。金江镇积蓄不多,任何方面都要省着用,以免影响到明年大战的供给。面对这些难题,他也没有推给将军,努力让困难在军司里面解决。“雨村兄,你可是帮了我大忙。”谢友成亲自来感谢贾雨村。面对谢友成的恭维,贾雨村并没有得意。“理应之举,何需谢我。”前番贾雨村出面,向朝廷奏请金州练军事宜,有利大战事宜,朝廷应该支持。朝廷同意了此事。登来的码头,按照贾雨村的要求,调送了部分的物资到了金州,缓解了金江镇无粮练兵的这个大难题。小书亭谢友成因此而来感谢贾雨村。“我准备安排张云承,专门负责核粮之事,谢司马不会反对吧?”贾雨村见缝插针。以他对金江镇的了解,金江镇是真心实意的准备攻打蛮族的,所以自己顺水推舟,不会引起金江镇的反感。既不影响金江镇的计划,引起平辽侯的不满,也让朝廷看到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贾雨村,唐清安非常满意。不是他的帮助,金江镇关于全军大练兵,不知道要耽误多久。全军开始大练军,还有几支军队,唐清安不放心。那就是原来国内的援军,因为锦州大败,而士气低落的四支军队。“必须要提高士气。”唐清安向军司官员命令道。和蛮族的大战,任何方面的帮助,能提获胜机会的事情,他都不会错过。正如伟人所言,要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因此他不会因为国内援军士气低落,就彻底抛之不用。总是要先尝试一下,不定能有其他的惊喜呢。“我认为理当融入金江军的军制,如此不但用起来放心,也能号令一致。”谢友成提议道。“你们商议出个章程,就按照此事办。”唐清安下令。军司的官员,也行动起来。军司的徐辉,遵守将军的命令,巡视国内的援军,原来八千浙江兵,五千金陵兵,三千登来兵,两千天津兵。因为锦州的大败,由原来的一万八千兵,只剩下九千五百兵。唐清安对于这次的战损,是极为心疼的,不光是国内援军损失了近一半,连金江军都损失了近千人。国内的军队,是参加过金江军和蛮族老奴大战的,本来底子就不错,又具有大战的经验,放在国内也是强军。对于这九千五百兵,唐清安想要按照金江军的军法来训练。金江军的训练思路,唐清安可以自信的说,乃这个时期的世界一等之列。军校的建立学习的知识,选兵,选将,将领认字等等,都是脱胎于本时空,未出现的戚大帅,他的兵法。戚帅的兵法,数百年来广为流传,在国内外都有重大的影响。原来的时空中。从明朝后期,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乃至其后的一段时间。戚帅的军事思想一直都是中国军事领域的主导思想。万历时期明军入朝抗倭,当时的总兵李如松当众说,平壤大捷所用的战法,乃戚将军之法也。清朝咸丰时期,曾国藩的募兵制度,挑选士兵的标准,编制体制,训练思想,军队纪律,作战战术无一不是戚继光的军事思想。曾国藩写信给李鸿章,信中说,“闻足下所带之勇,精悍而有纪律,务望更加训练,束以戚氏之法。”包括太平天国的名将李秀成,他营中桉头上,摆放的就是戚帅的兵书。国内是如此,国外同样如此。朝鲜国主下令到上朝,购买戚帅的兵,募民为兵,教以戚氏三手练技之法,置把总,哨官,实如戚制。日本宽政九年,十年,连续翻刻戚帅的兵法,称呼戚帅为戚子。在日本,戚帅是子,和孔之,孟子一样的子。“戚子之书节制精明,号令严谨,实兵家之规则,行军之律令……及今时。损益此书,变通其事,而兴练兵讲武之要法,振护国保民之伟略……而于圣贤虑亡之戒思过半。”乃至于弘化元年至文久三年,戚帅的兵书又重新翻印。太平时节就逐渐消失,而每当政局不稳,民情慌乱时,关于戚帅的兵书就大为流行,都在借鉴训练军士。几个世纪的中国,朝鲜,日本都是如此。戚继光的兵书,就是一部伟大的军事cao典,和国内以往的兵书,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唐清安当初向贾府自荐,信心十足,敲门砖他是有的。至于贾珍能不能识货,那就是看运气了。首先贾珍在红楼原文中,就是组织过勋贵子弟较射的,其次,唐清安看重的是贾珍身后的贾敬。事情先做,能不能成功,谁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达到目的。贾府达不到目的,唐清安就会考虑王子腾,王府处也达不到目的,就会放弃勋贵的力量,直接跟随舅舅回辽东。以舅舅的关系,成为一名低级军官。然后想办法投靠忠顺王。那时候的忠顺王,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