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四章 兴学之道 (第2/3页)
如海点点头。 他前番陪同大公子入朝,那段时间除了公事私事,每日都会抽出时间,学习朝鲜的书。 芝峰是一个人的别号,在朝鲜颇有名气,但是自己入朝时,此人已经去世。 所以林如海开始时没有想到。 现在有了眉目,很快就对号入座,记起了此人,以及他的著作。 作为科道上的探花,记忆定然非凡。 “李粹光也是两班勋臣出身,经历过倭寇侵朝的战争,先后三次出使大周。 正因为他和大周的深入接触,所以他的笔下,介绍西方国家情况时,记下的大周人的看法和态度较为新奇。 让我增长了一些想法,且扩大了眼界,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将军慧眼识物,令人佩服。” 林如海笑道。 李粹光号芝峰。 唐清安心中不禁升起佩服。 虽然知道林如海大才,可是和他的接触,长久下来,每每细事中,都不得不让人惊叹其才能。 “在海禁的氛围下,主张发展海贸,指责两班勋臣的党争,认可在倭寇入侵时百姓们的抵抗。 夸赞义军的将领,认为歼灭倭寇,恢复国家,全靠义兵的力量等等,是一个以实为重的达者。” 林如海感受到将军意有所指的目光,脑海中高速的运转。 勋贵出身,高中探花,担任兰台寺大夫,又在全天下最富庶,最激烈的巡盐御史一职上,坐稳了多年。 现在已经四十九岁的林如海,已经一只脚踏在知天命的门槛上。 天赋,学问,见识,经验,大局…… 可以说。 此人是一名国才。 唐清安看着眼前的林如海,论起关系,他也算是自己的姑丈人。 林如海向来稳重。 能在巡盐御史的职位上,坐稳这些年,能沉得住气,经得起压力,是必要的德性。 他猜到一些将军的心思,但是他不说。 见状。 唐清安也沉思了起来。 车厢中,又恢复了安静,只有车轮在道路上发出的声音。 “将军,前方就是镇江城,是否要入城休整?”。 车厢外,突然传来了询问。 “不停留,照正常行军,野外扎营。” 队伍数千人。 入城和不入城,消耗的物资不同,对百姓的sao扰程度也不同。 所以唐清安不想入城。 自己有这份觉悟,那么金江镇的官员们,现在,或者未来,还会保持住这份爱民之心吗。 唐清安受够了藩国勋臣,那股人人散发的恶臭气息。 朝鲜也有忧国忧民的人,也有不错的制度,例如大同法。 但是核心还是要靠人。 当两班从根子上烂了,在多的优秀的学问,以及多好的政策,也不过空中楼阁。 金江镇数百万民,论起规模来,也算是一国的规模,且是不弱的一国。 作为平辽侯,唐清安不得不把重心,放在了官员的身上。 随着金江镇的强大,以及民生的发展。 富裕将会很快的到来。 那么从贫困,战火中走出来的官员们,有多少人能抵抗的主温柔富贵之风的诱惑呢。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想要抵抗住诱惑,需要靠自律,不然就会伸手,不论多么严苛的律条。 一路经过的田亩,百姓的劳碌,秋收中,人人露出的满足的神态,唐清安升起了愉悦的心情。 重新洗涤了他那麻木的心。 “一江之隔啊。” 唐清安感叹道。 哪怕没有金江镇,辽东的生产力也远远高于隔壁的藩国。 只要隔壁藩国的勋臣,哪怕心中有一丝的百姓,而不是全部放在争权夺利上。 那么辽东的先进的耕作方式,就会传入藩国,增加其国家的积蓄。 作为这个时代眼光最超凡的人,他能清晰的知道,藩国有那些可以轻而易举增加国力的举动。 历史上,因为辽民的投奔朝鲜,带去了各种先进的技术。 例如辽东的水库,灌溉技术,凿山通渠的技术,辽东的农具,插秧法…… 让朝鲜山区乃至沿海之地皆被开垦,水田面积扩增,从原来的旱田为主,变为水田占一半以上等。 两班勋臣们不愿主动的学习,靠着被动接受的辽民技术,如此便利下,多出了不可计数的田亩,和增加的天量的亩产。 数十年后,藩国国内太平,没有外敌,仍然一年就饿死百万人。 无数增加出来的积蓄,被两班勋臣们瓜分一空,没有丝毫落到百姓的头上。 那么大周国内的勋贵官员们呢? 自己暂时解决了蛮族之患,哪怕朝廷在辽西,登莱等地,仍然投入了众多的物资财力以防备自己。 但是没有历史上蛮族入侵国内的事迹,从这方面来说,大周是比同时空的大明要更轻松些。 但是观朝鲜两班勋臣的行径,对比国内勋贵官员,属于一丘之貉。 只怕再多的利益,也填不满他们的胃口。 国家不是亡于流民,而是亡于勋贵官员啊。 此次的朝鲜之行,所见所闻的触动,不能不让人感慨,很难对勋贵官员们抱有希望。 无论如何形势。 大周能让百姓国泰民安,那我就死在征服的道路上,为民族空间的开拓死而无憾。 如果大周让百姓困苦,民不聊生,无法生存,义军遍地,那我就有拯救百姓出水火的责任。 同样的勋贵,能成为国家柱石,也能成为国家祸害。 第二次的更加长久的朝鲜之行,不得不让人警惕,唐清安思考着金江镇。 金江镇立镇数年,开拓之局,官员向上,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不能让这种风气消失,甚至沦为奢靡之风。 只有保持住这股风气,那么人心就不会变。 金江镇,需要一股自己的学问。 对于学问。 眼前的人是不二的选择。 林如海入金州,其才华与学问,长久以来,无人不惊佩,能担负的起这份重任。 林如海听到将军的感叹,不由自主的看向窗外。 金江镇的强大,不是因为十万兵。 而是因为民心所向,上下一心,才结出了十万精兵的一颗果实。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林如海回头,笑着向将军说道。 “辽东当年政治昏暗,官员武将贪慕成风,人情大于法度,军户百姓流离,逃奔草原和老林。 而将军建立金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