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五章 王子腾的拉拢 (第2/3页)
的那匹宝马,我很喜欢。” 李长松突然改口。 “哈哈,公子喜欢就好。” 程之信笑道。 “公子既然选择亲**辽侯,当小心忠顺王的弹劾。” 离开前,程之信提醒了一嘴。 送走了程之信,李长松叹了一声。 如果忠顺王愿意帮他恢复北镇的实力,他又如何会不顾形势,支持平辽侯呢。 锦乡侯府为国效力百年,他也不愿如此。 锦乡侯府,必然要在自己的手中光复,不然自己有何颜面存于世间,对得起祖宗呢。 忠顺王阻拦自己,那忠顺王就是自己的敌人。 “去告诉平辽侯,忠顺王敌意之深,必当会影响平辽军出征之事,当小心防备。” 程之信还未离开北镇,李长松就派人了去通知唐清安。 金州。 军司谢友成,徐辉等,在节度府和将军商议,排兵布阵。 “朝鲜军经历多年的战事,又有金江军的训练,其卫所军不提,三部义军的实力今非昔比,可以独当一面。” 谢友成在舆图前,向众人说道。 “凤城到连山关一带,山道经过修葺,可以提供朝鲜军行军。朝鲜军军备少,轻步兵多,适合此山道,以免长途绕道。 从连山关出平顶山,强攻本溪城,威胁奉集堡,配合我军主力光复沉阳。” 以往的战事,朝鲜军大部都沦为民夫之用。 上一回的战争,虽然没有建立军功,却一路行军到安平山,为金江镇出了大力。 因为这件事,谢友成认为朝鲜军,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各位怎么看?” 唐清安觉得可行,不过没有表态。 “可行。” 徐辉同意谢友成所言。 朝鲜三部义军,心向金江镇,不会出人不出力,从而影响军国大事,双方多年的磨合,信任充足。 而且三部义军的士兵,大多家中姐妹嫁入金江镇。 不论是三部义军的将领,还是士兵,除了旗号还是朝鲜军,实际上已经唯金江军军令为重。 众人都认可朝鲜的三部义军,佩服将军下了一步好棋。 当年。 正是将军把朝鲜国内旮沓角落,残破不堪的义军拉了出来,谁也没有想到,会脱变到如此的地步。 不论是战斗力,以及军心所向,都让金江军如虎添翼。 “那就让陈凯武负责此事。” 唐清安说道。 陈凯武虽然调离了镇江,但是当初驻守镇江多年,和朝鲜的军队联系非凡。 他的军事才能,已经沦为金江军将领的第二梯队,却最适合担任此事。 三部义军终归还是外军,需要一个伶俐的人来居中调和。 “何时发动进攻?” 谢友成问出了众人都关心的问题。 各军调动频繁,朝鲜国已经万事俱备只欠将军的军令,就可以开动大军。 唐清安没有很快的答复。 和当初的形势不一样,虽然金江军强大了,需要顾虑的事情也多了,政治上的考虑更多。 如果不是忠顺王的牵制,战事早已进行。 而因为能从国内获得更高利益的金江镇,却无法对忠顺王发动进攻,陷入被动的局面。 保持现状获得的利益,高于打破现状,和忠顺王翻脸的利益。 “发动进攻的时间,不在于我金江镇,而在于朝廷。” 唐清安笑道。 “可是大军云集,等待的时间过久,凭白浪费物资,且恐怕不利于军心稳定。” 右司马王宣担忧道。 济州岛一年几百万两银子的海贸,还有今年只尝试的接纳贫苦之民,就高达两万人,来年更是不知道会多少。 还有旅顺的商贸等等。 比起大军云集消耗的物资,又只是短时间,两相对比下来,实乃小巫见大巫。 唯独王宣所言影响军心,是值得重视的。 “在等三日,当陈德言传来京城的消息,我们做出针对性的措施后,即发动攻势。” 唐清安做出了决定。 根据李如松所言,忠顺王送了秘疏去朝廷,秘疏的类容不用猜也能清楚。 皇帝的反应,还有国内的形势,唐清安要做到详细的了解,避免被打个措手不及。 蛮族虽然陷于颓势,可是老兵老将还在。 其剩余的数万精兵,加上又是卫国之战,肯定会抽调本族所有的青壮,投入到本地的防御之中。 仍然是金江军需要全力以赴的对手,如果大意之下,说不得就会翻船,从而导致大好形势中断。 只有把所有的意外因素都抹去,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不只是唐清安看到了这点,皇台吉也看到了,忠顺王也看到了,所有人都在努力盘外招。 皇台吉如何频繁派使者联系草原众部落不提。 忠顺王的秘疏,到底是他的亲叔叔,多年为他保驾护航,让皇帝犹豫了。 “忠顺王让朕看三国演义,他是变相的指责朕呢。” 皇帝笑着看向刘一儒。 “可笑可笑,朝廷在辽西如何是吴国,平辽侯又如何是魏国,还说蛮族是蜀国。 蜀国刘皇叔乃是大汉宗室,要是听到忠顺王的话,要气得从坟墓中爬出来。” 刘一儒开了一番玩笑。 忠顺王的比喻,说如果朝廷坐视金江军灭了蛮族,要不了多久,朝廷也会失去辽西。 皇帝心情不错,所以对于忠顺王的指责,并没有生气。 刘一儒心情也不错。 他不顾非议,提拔自己的门生周世丰担任陕西巡抚,在招安的旗号下。 陕西无数的义军,大多主动投降了朝廷。 哪怕还有一些顽抗的义军,也无力应对,陷入了朝廷大军的围剿之中。 当初入辽参加作战的国内援军,一半发还原地,一半投入到陕西,打得义军连连败退。 如此情形下。 京城的压抑气氛一扫而空,人人都认为民乱不久就会平息。 皇帝又如何不开心呢。 自己从太上皇手中接过的烂摊子,民乱被平息,蛮族也被平息,相信到了明年,国势在自己的手中,将超过太上皇。 数年来的辛苦,终于还是迎来了太平。 朗朗乾坤,自己就是明君,对比之下,太上皇就是昏君。 史书定然如此记载。 “平辽侯此人太过复杂,朕不信任他,前番顾忌他抗拒朝廷的旨意,让朝廷颜面扫地,所以没有要求他归京叙职。 如果朕下旨,命他归京叙职,爱卿认为他会遵旨吗?” 皇帝疑问道。 平辽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