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章 新生路 (第1/2页)
辽西。 “金州的动静,越来越让人看不懂。” 忠顺王感叹道。 随着去年辽西军力抽调入关平寇,抽调的次数越来越多,忠顺王对金州的动作,也越来越消停,以稳定对方为主。 原来的几万军,虽然只抽到了不到一万人,但皆是精锐。 此时要是激怒了平辽侯,逼迫对方扯旗造反,恐怕会让国家形势急转直下,忠顺王手里的力量,恐怕只守卫辽西也力有未逮。 “末将已经打探清楚。” 图门面色平静的回复。 原来是程之信的差事,因为此人对辽东更熟,不过他带着辽西铁骑入关,事情就落到了他的头上。 “朝廷已经询问了老夫金州的事,幸亏有你在,否则老夫都不知道如何提笔。” 忠顺王笑道。 “末将分内之事。” 金州越来越强大。 按照图门的心意,逼迫金州造反,才能对付贾府,是最合他心意的。不过他不是不懂大局的人,知道目前不到时机。 现在的朝廷,在没有彻底解决国内乱民之前,是不会对付金州的,反而会尽量安抚。 虽如此,图门并没有放弃,而是用心打探金州方面的情报,以供忠顺王熟知,方便其未来可以轻易出手。 “金州目前九万老兵,大体采取轮休状,不会轻易调动。” “新成立的四大军镇,并没有实额的兵员,而是根据各镇的形势,由金州的军司调动兵马。” “新合军,是以部分金江军为基础,招募各族成立的新军,目前成为金州主要的对外作战兵力,采取的定额,完全属于金州掌控。” “蒙古军,蛮军,朝鲜军则属于金州间接管控,来自于草原,赫图阿拉与朝鲜,不是定额,应对了战事后,就会返还原地。” “根据金州的公文所知,目前金州的兵力,合计高达十五万人,其中九万金江军,五万新合军,一万各族军。” …… 听完图门的介绍,忠顺王眼角情不自禁抽了抽。 “十五万军?” “不止如此,金州刚返还了两万余各族兵,也就是说如果需要,金州还可以征募数万兵,二十万战兵应该不成问题。” 二十万战兵,数百里作战的话,需要至少二三十万民夫,钱粮更是不可计数。 忠顺王很快推断出来,脸露担忧。 大周承袭大明。 军户原本有数百万户,丁口上千万,不过这是老黄历了。 百年来。 军户逃离十不存一,京城数十万军户,按道理可以自给自足,随时征募数十万兵。 实际上才两万余兵,就这么点人,其中仍然滥竽充数,很多不可使用。 大周现在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新招募的营兵,卫所军只能勉强守卫城池。 辽西五万兵,登州,蓬来,天津三大营三万兵,山海关一万兵,京畿两万兵,合计十一万兵。 能调入北方作战的兵,最远也只能调到四川和浙江。 再往南的地方,路途太过遥远,而且南方也需要留下兵力稳定边疆,所以是无法轻易调动的。 也就是说。 其余几边的军镇,也是用不了。不调还能维系,否则调哪一支,哪一支就会哗变,反而糜烂耗费不多的力量。 “希望陕西的民乱,早点平息吧。” 忠顺王感叹了一句。 金州在草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手已经伸到了喀尔喀各部。 粘花来信联络忠顺王,一起应对金州的势力,至少斩断金州伸向喀尔喀草原的手。 收到来信,忠顺王颇为意动。 现在彻底打消了想法,决定先等国内的形势平息下来。 根据程之信他们的书信,他们屡建大功,不但升了官得了封,也把陕西大部分的乱民消灭。 既然如此,最迟明年初,他们就能回来了吧。 忠顺王如此想到。 ~~~~~~ 河南。 河南是大周帝国的腹心,军事上是四战之地,本应该军事力量雄厚。实际上这里的防御力量比较薄弱,文武官员们也没有同起义军作战的经验。 河南巡抚首当义军的军锋,火急请援。 得到地方上的告急,皇帝连忙下令:“贼既渡河,豫境邻壤地方,俱宜严防奔突。 刘、程准各抚通着选调将士扼要截剿,豫、晋抚监亟督谢鲸等合力追击,仍严饬道府州县等官,鼓励乡兵各图堵御。 务刻期荡扫,如再疏泄误事,必不轻贷。” 然而,起义军在河南四处开花,以高屋建瓴之势迅速摆脱了官军的追击,实现了千里跃进。 仅仅在一个月之内,起义军的足迹几乎遍及河南西部各县,接着又冲向接境的湖广、安徽和四川。 对周廷来说,原先的局部问题从此变成了腹心大患。 …… 还在陕西的程之信,已经从游击将军升为了参将,然后又破格提拔为总兵。 短短年余的时光,让程之信感受到了当初平辽侯快速升官的快感。 他很兴奋,满脸的意气奋发。 接到朝廷的命令,毫不犹豫的带领人马进入河南,追缴流窜的乱民贼寇。 连贼寇的老巢陕西,都被他平定,所以在他眼中,其余的乱民不过是土鸡瓦狗,贼寇残余而已。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 留在陕西的义军,总体上是接受了诏安的,换个角度说,他们实际上是对朝廷抱有期望的百姓。 后来因为等不到朝廷的赈灾,眼见还是要饿死,才奋手一搏。 他们的反抗心并不坚定。 而流窜他处的的义军,至始至终不对朝廷抱有幻想,内心坚定,也不会遇到挫折就灰心。 更有。 程之信忽略了民心。 实际上的情况是,农民军进入河南后,当地的大户们痛苦不堪,纷纷记录下农民军的暴行。 而乡野上,河南贫苦的农民,纷纷踊跃参加义军,义军的实力急速的扩张。 不但没有水土不服,竟然轻易的和当地的农民们融为一体,获得了更多的补充和增加了实力。 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向朝廷上疏了一封《中原生灵疏》。 说起河南的形势,告戒朝廷应当重视。 “恭顺三、四、五、六年,中原连年大旱,秋既无收,麦又难种。野无青草,十室九空。 于是有斗米值银五钱者,有工作一日不得升米者,有采草根树叶充饥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