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2 赵王把户部右侍郎斩了?朕今后钱从哪来?赵王不当人子,汉王纸上谈兵。 (第1/2页)
朱高煦自然是不清楚夏元富在内心腹诽自己的。 只是冷漠的踹了对方一脚,夏元富便是求饶的逃窜了出去。 和这些古代人交涉时间长了,便发现和他们不会好好说话。 因为有时代的代沟。 ‘只是不清楚,是不是只有汉王府才如此的鲜卑分明。’ 朱高煦躺在太师椅上对这几日做了个合计。 收的十万田亩,是长期投资。 西山的煤矿山也拿下来了,待民力到位便立刻填充上去,去挖煤矿。 监国这边,永乐大典又没停,一切都在有序进行着。 至于老爷子为难的难题,譬如如何安置靖难遗孤,寻找建文帝…… 朱高煦抓了抓脑袋。 不得已的犯怵。 如果说,老爷子以未能抓住建文帝就让自己去守边疆,这就太亏了。 靖难遗孤们倒是还好处理,毕竟,这些也是隶属于自己的势力了。 只是。 朱高煦不清楚自己应该如何联系。 自己的线人呢?! 朱高煦虽说阅览了史书,并且熟识汉王朱高煦的身份背景。 甚至,知晓朱高煦还养了靖难遗孤作为自己的棋子。 只是,他却不清楚朱高煦如何和这些人取得联系。 先前翻阅明朝史书中曾记载。 文皇帝杀入南京城的紫禁城,随着建文皇帝的消失,并且拿走了明朝的四方宝熙……这意味着建文是有机会卷土重来的,也是因此才一直成为文皇帝的心病。 建文帝的死活,无时无刻不在内涵着文皇帝,得位不正。 史书载入。 文皇帝也曾沉呤的感慨,“既今日起,便是万古不易的贼了。” 永乐二年,心情矛盾的文皇帝便命胡瀅和郑和去分拨寻找建文帝。 为了方便二人寻找建文帝,文皇帝甚至还赐予通关文牒,许银两……由此可见,文皇帝对此事的注重。 如果说文皇帝寻找建文帝是掘地三尺,那此二人寻找建文帝则更为艰辛。 尤为是胡瀅,此人本是一介户部官员,临危受命才去跋山涉水寻找建文帝,事迹简直可以拍成电影。 历经十几年的寻找,母亲病死都尚未守孝,不禁令人感慨自古忠孝两难全。 最后结果如何,朱高煦不大清楚。 史书记载,有的说找到了,建文帝成了和尚,已经没有心气来争取天下。 有的说没找到,建文帝早已是冢中枯骨,建文的朝代已经过去。 不过,史书中,关乎永乐年的故事在其中。 那就是说,胡瀅在永乐二十二年回归了大明,并前去文皇帝塌前复命。 文皇帝立刻召见。 记载说,文皇帝听完胡瀅的话便是兴奋,最后撒手人寰。 至于胡瀅说了什么,史书记载的则是含糊不清。 对此,也着实是把朱高煦的好奇心也勾起来了。 胡瀅到底发现了什么?能让文皇帝如此愉悦? 要清楚的是,文皇帝英明神武了一辈子,只是,在弥留之际却是中了草原各部的圈套,吃了败仗,这种情形下能愉悦起来,当真令人费解。 朱高煦是有史瘾的。 不过。 这毕竟是文皇帝的心结,心病。 建文死活,与他而言没半分关系。 只是,文皇帝把心结让他来善了。 ‘这……’ 朱高煦猛然语塞。 他自认为没那个心气用十几年去寻人。 而眼下又已经是永乐十七年。 胡瀅的消息硬是没有丝毫。 谁也不清楚胡瀅去了哪里。 是被野狼叼走了,还是被大虫吃了,总之是没有消息的。 不然,文皇帝也不会再下旨意不是? 只是,这棘手的事又到了自己手里,让朱高煦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膈应。 至于杀了夏原吉,朱高煦是授权人。 却也没有多少犹疑的。 史书上此人也是明朝风云般的人物,位居户部右侍郎,是文皇帝的金袋子,朝廷打仗、军需、用度全得依靠他,这不假。 可史书记载,夏原吉也是极力反对迁都的人。 如此身居高位,且掌管朝廷经济得失的他,抵制迁都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夏原吉身份是户部右侍郎,只是品性和身份却与利益挂钩。 一叶障目,只计较得失,如何拯救燕地万千百姓?! 负责赚钱的非要讨论国策。 赚钱能听他的,国策也能听吗? 朱高煦说的很清楚,不迁都是大局,迁都是大义,哪个重要? 不等着砍头作甚? 就是文皇帝来了,朱高煦也能义正严词的说。 其二,夏原吉的作用是收拢钱财。 眼下永乐年间不说贫穷吧,总也是富裕不在哪。 夏原吉根本无力支撑文皇帝大刀阔斧的规划。 在史书上便记载,夏原吉每时每刻为文皇帝所需的金钱用度而感到愁容。 既然夏原吉这一套不顶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那朱高煦所幸就把这残肢烂rou给剪了,大明朝直接改换原有的经济面貌。 成功与否先不论。 总之,不破不立。 成功了,大明朝的福分,自己拿分成。 失败了,抱歉,请喷现代网友。 至于萧仪。 这本就是史书记载被砍头的人选。 随便斩几个小官,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 旁的不知,还以为他朱高煦不敢斩人。 斩的就是大臣。 谁影响自己就藩,朱高煦就斩谁。 何况,这是自己的反骨弟弟斩的,真到了严峻地步,朱高煦只能说抱歉了,小老弟。 而此时,赵王斩大臣的事迹立刻在皇宫内酝酿了起来。 虽说是身后有汉王授意的。 只是,这样的举动未免偏激了。 如今,户部右侍郎的位子由谁来担任?!谁能帮大明朝广集资源? 是你赵王?还是汉王? 大臣们满是非议。 此二人打仗还好,让他们去搞定户部的事情?那是绝无可能的。 此时此刻,府中端坐的赵王也是郁闷。 明明是二哥授意自己的,为何全都来谴责他? 文臣们纷纷死谏赵王的劣迹,现如今,胡永兴在赵王府忙前忙后声称着大祸临头。 连太子都谴责说他太冒失了。 父皇那边亦怕是也得到了消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