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六十四章 收复海东 (第2/2页)
反对。 “诸公,某坚决反对在天下全面推行书院……” “自古以来……书不可轻授,经不可轻传……天子养百官以牧民……士大夫与庶民岂可混而为一” 梁荣言罢,博士吕子乔亦出言道:“梁公所言甚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书院非庶民可入……” “若使庶民亦可入学,士又当如何自处……某以为书院入学之人当不可下于寒门……” 吕子乔最后一句话却引起了多人的不满。 陇西节度使赵充国跳起来质问道:“如吕公所言……六百石以下官吏之子皆不可读书了……” 吕子乔道:“某之意非是六百石以下官吏之家不可读书,而是不可入书院……” 赵充国本就是脾气火爆之人,还不待吕子乔把话说完,就把自己桉上的笔往吕子乔掷去,口中还呼道。 “一派胡言,若汝尔这人所言,那百姓何来出头之日……若百姓没有出头之日,尔可知会有何事发生……” “高皇帝若是复生,是否亦不可入书院?” 吕子乔捂着头反驳道:“君子动口不动手……百姓不能读书,仍然有军功之路可行……如此更可维持大汉之武德……” 吴正起身拦住正欲暴走的赵充国。 随后哈哈一笑:“吕子乔尔说的好听,说到底不过是欲为学阀而已……” 吴正此言一出,那吕子乔脸色都变了。 虽然众人都知道什么“书不可轻授,经不可轻传”的真实原因就是对文化的垄断,但公开捅破这张窗户纸的吴正还是第一人。 吴正言罢,出生墨家的新进博士冯计立即出言支持道:“诸夏之民皆天生贵胃,岂可有贵贱之分……当一视同仁才是……” 冯奉世亦支持道:“大汉乃是七千万汉人之大汉……吕公所言,岂非是欲把我汉人分为“官族”与“民族”乎?” “公可知,六百石以上官吏大汉不过万五千人罢了,加上其家中子弟,此数亦不会超过二十万……” “以这区区二十万人,如何能维持大汉的强盛……传承我诸夏之文明……” 冯奉世这一番话下来,一下子引起了不少人的支持。 就连不少同出于谷梁学派的博士贤良文学也支持冯奉世之言。 诸子百家之人更是纷纷积极发言支持冯奉世。 不过学阀世家之人亦不会如此轻易的认输。 毛诗学派的博士史津转而道:“推行书院自然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但据杜公所言,所费实在巨大……” “贸然行之,某恐钱粮不足……不若把办学之事交予各家大族施行……朝廷只负责州、郡国与中央三学……” “如此朝廷每岁可减少二十万万钱支出……岂不美哉!” 史津此言一出,很快也引起了众人的讨论,不少人也被一年减少二十万万钱开支之语所打动。 不过明白人其实还是不少的,很多人一听就知道他打的主意。 若是把办学之事交予地方大族,那与吕子乔所言又有何区别。 地方世家至少也是寒门,庶民百姓同样没有入学的机会。 就算为了面上好看,弄几个庶民或者良家子入学,那对天下也没有什么好处。 如此书院培养出的人才,到底是大汉的还是世家的倒也难说的很。 蔡汀此时起身道:“史君此言差矣,某掌天下财权……按照杜公计划,第一年只需投入三十六万万钱……往后每年的支出不过十五万万而已……” “大汉每年投入如此多钱财,看似糜费,但与所获相比则不值一提……” “书院系统一成,大汉上下之路打通……百姓与朝堂合为一心……如此大汉方为七千万人之国……” 丙吉闻言赞道:“蔡公所言甚是,大汉当为七千万汉人之国,而非二十万吏族之国……” “若大汉为二十万吏族之国……以小制大……如此大汉必将衰弱……大汉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丙吉出言之后,出自关东豪强的“毛诗学派”和“左传”的几名博士贤良又再度出言反对。 不过他们的说辞却往往难以自圆其说。 更关键的是学派本身亦有一些出生较低的成员跳反,支持杜陵和张越的书院计划。 一些本就是墙头草的官吏,眼见在集议中西域与关中一系的官吏全部支持书院计划。 已然明白张越的真实意图,因此在集议进入第三天后,也纷纷支持推行教育体系的建设。 经过长达十日的集议,张越最终宣布集议结束。 虽然张越并没有当场公布结果,也没有公开表态,但朝中上下皆已经知道,书院大行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之事。 果然集议结束后,杜陵、蔡汀被张越单独留了下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