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三十七章 菊水 (第1/3页)
自咸阳过武关,经南阳郡治宛县直达南郡郡治江陵的驰道,被称为南阳南郡道。 其实这条驰道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叫南阳南郡道,而是被许多人称为秦楚大道。 适时的廷尉李斯因为觉得楚国已灭,而且以后也不会再有,所以就上书始皇帝将这条驰道正式定名为南阳南郡道。 先不讨论李斯如此提议的目的何在,至少李斯想的这个名字颇为直白。 这条驰道,武关到析县三百里,析县到宛县两百里。 而在距离析县百里,在宛县和析县中间,有条大河,名为湍水。 延绵八百里的伏牛山脉,正是湍水的发源地。 起伏牛山脉知道的人或许不多,但是提起伏牛山脉横跨东西的两座主峰,知道的人却是很多。 老君山(后世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是伏牛山脉西段主峰,乃是老子李耳当初归隐修炼之地。 老子在老君山悟道之后,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西去,并在函谷关中留下了名传后世数千年的《道德经》。 所以,老君山自老子得道后一直都是道家圣地。 在咸阳参加百家聚宴的道家领袖李水,就是自老君山而来,过函谷关入的咸阳。 尧山,则是伏牛山脉东段主峰。 尧山得名,则是因为尧之裔孙刘累在尧山为尧立祠而得名。 夏朝,夏帝孔甲帝得到雌雄二龙,听尧孙刘累曾学养龙于“豢龙氏”,就命刘累养龙,随后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赐刘累“御龙氏”之名。 刘累是下刘姓之饶第一人,也被公认为刘姓始祖。 而在湍水的出伏牛山脉的源头,三河交汇处,同样有座坚城,郦邑。 当然,跟析邑更名为析县一样,现在的郦邑同样已经更名为郦县。 秦楚争霸的初期,析邑和郦邑,都是楚国西北边陲重镇。 朝秦暮楚的典故,基本上都是发生在这两座城池身上。 商鞅因变法而封商君,食六百里啥之地封邑。 而郦县,跟析县一样,同属啥之地,正是为大秦变法图强的商鞅封地十五城之一。 湍水在郦县分出三条支流,其中靠近析县的方向为菊水。 河道两侧满是漫山遍野的野菊花,而得名、闻名。 析县距离宛县百里,两日路程。 嬴高并没有选择住在驿站,而是在官道一侧的菊水岸边歇下。 当然,现在不过四月多,显然不是菊花盛开的季节,所以嬴高根本看不到漫山遍野满是雏菊的盛景。 除了他这支“秦时明月”商队外,还有数十个零散的行商或者商队,选择了挨着嬴高等人安营地方的旁边歇下。 这些行商大多都是来往秦楚两地的贩夫走卒。 其实一路上同行数十里,这些贩夫走卒或者商队对嬴高这支规模庞大的“秦时明月”商队都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只是到了夜间,原本以为这么大一支商队会宿与驰道上的驿站。 不成想,嬴高等人竟然没选择安全的驿站,而是选在了菊水岸边扎营。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 入夜后的驰道,正是盗匪们横行的好时候。 所以,随着第一个寻求嬴高这支看起来就不是很好惹的商队庇护的人出现后,陆陆续续又来了几十号人。 当然这些人宿在嬴高等人安营处旁边,都会选择先来跟嬴高等人打声招呼。 毕竟,时局不太平,谁知道他们这些人突然围着“秦时明月”商队是想做什么? 对这些贩夫走卒的请求,嬴高自然不会拒绝。 不过或许是因为始皇帝东巡车驾即将路过驰道的缘故,还是现在才走没多远的原因,嬴高心心念念的盗匪是毛都没见着一根。 没有盗匪出现嬴高失望归失望,心情却是极好的。 以至于,见那数十个或形单影只或三五成群的行商们大多都是草草席地而卧,嬴高就命启去盛情邀请众人前来营寨汁…烤火。 野外宿营,怎能不升起篝火? 最开始许多的行商自然都是心有疑虑。 毕竟,他们这些人全加在一起,也没有嬴高这“秦时明月”一个商队的人多。 更不要,看那跟随商队的百十号人,个个都的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