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四十章 家奴 (第1/2页)
听到这里,嬴高已经心中大概有数了。 在大秦没有统一六国前,除了大秦外,其余六国的商业活动都远远要比大秦要繁荣。 商业,在关中之地是粗鄙之业;商人,在关中的地位,也不过是比家奴高上那么一点罢了。 耕田重地的农夫,都要比商饶地位要来的高。 东周的洛邑、齐国的临淄,都是当时下闻名的商业中心。 秦国商业的没落,自然跟秦国的国策有关,重农抑商嘛。 但是在秦国一统六国之后,始皇帝对六国遗族都基本没有动过屠刀,更不要那些巨商大贾们了。 而始皇帝迁移六国富户到咸阳关中等地,除了将下财富聚与关中外,同样也使得在六国之地极为繁荣的商业活动,开始在关中盛校 影响,都是相互的。 关中之地商业极为薄弱,巴清和乌氏倮之所以能够成为下闻名的巨商大贾,实则还是沾了始皇帝的光。 可不是任何人都能成为始皇帝的座上宾的,更不要是商人了。 通俗点,巴清和乌氏倮两人,就类似后世那红顶商饶模版。 真要论经济实力,原六国之地的商贾们,其实不逊色与巴氏和乌氏的可是不少。 而巴清和乌氏倮两家,真正经营的主业都比较单一。 巴氏以朱砂,乌氏以皮革牲畜。 其余如药材、金玉等物,巴氏和乌氏也是这两年才刚刚涉足。 可是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岂止是这两样? 所以,如今大秦的商行和商会,基本上都还是以原六国之地的商贾们为主。 也就是那些来自原六国之地的商贾们在cao纵。 这时候,嬴高突然想起来,始皇帝在兰池遇刺之后,关中之地的粮价从区区三十钱一石陡然飙升到五百钱一石。 这其中,正是出自那些六国商贾组建的商行和商会的手笔。 如果不是始皇帝果断的大赏下,并且自咸阳的三大国仓中调集大量粮食来平抑粮价, 关中之地,上至权贵下至百姓,可都是会被那些囤积居奇的六国商贾们,狠狠收割一波。 虽那些投机的六国粮商们,在关中粮价那一场商战中一败涂地,损失不少,可是怕是对他们真正的伤害极低。 底子在那呢。 现在廉波和管季等人,商行和商会从来没过用半两钱来买卖商货,算是提醒了嬴高。 看来,年初粮价飙升那件事,显然是不能单独看待了。 李斯等人虽挫败了那些囤积居奇的粮商们,可是却没有穷追不舍一网打尽。 这其中除了李斯等人没有将那些六国之地的粮商们放在眼里外,更多的怕是如今大秦朝堂上玩弄政治的大拿,一抓一把,懂得经济的怕是根本没樱 经济或许的有些宏大了些,就商事,朝中怕是也没多少人懂,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这固然跟大秦的重农抑商的国策有关,更多的却是认知的局限。 来自六国的商贾们,利用组建的商孝商会,掌握了许多的社会资源。 控制着除关中之地外,大秦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商业网络。 囤积居奇,低买高卖,收刮大量的财富。 但是却跟大秦朝廷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对经商苛以重税,秦律上是如此的,可是事实是,没有完备的体系,所谓的重税只不过是各城各地随机收取,多少随心。 以至于大量的财富其实都是落到那些商人手中,对国家却是没有任何益处。 没有益处,大秦上下自然对商事毫不热心。 而在那些六国商贾的背后,若没有贼心不死的六国遗族的影子,打死嬴高也不信。 大秦统一度量衡、统一钱币这些举措,可是跟商事息息相关的。 如果那些六国出身的商贾们,在商事上利用自身组织的优势坚持以货易货而不使用大秦铸造的半两钱这般故意从中作梗,秦制想要真正推行大秦全国,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了。 “那汝等为何不直接寻收受半两钱的商行来买卖呢?” 嬴高有些不死心,总有会收半两钱的商行吧,巴氏和乌氏呢? “都是如此这般啊。” “巴氏和乌氏的商行也是如此?” 嬴高对施乐招招手,示意施乐过来。 施乐连忙屁颠屁颠的赶来。 “施乐,乌氏对商货买卖也都是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 “回公子,乌氏商铺对关中之地的商贾自是以半两钱买卖,可是对关中之外的商贾们, 乌氏大多都是同商行和商会交易商货,那些商会和商行坚持以货易货,乌氏……” 施乐老老实实的道。 这也没什么好隐瞒的,嬴高只要想知道,随便找人问上一问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