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2章第三主坑道2 (第3/3页)
伍百万说,当时他们挖掘时突然遇到上面有流沙倾泻而下,然后就是真仙泥水滚滚而来。 几乎眨眼间,五百来万丈处以下的坑道全部填满。 幸好当时绝大部分矿工已经收工。 而他作为工头走在最前头。 一看到不对劲,他就赶紧让一众修士往上撤。 即使如此,还是有三个大乘圆满修士因为速度慢而被泥沙波及。 幸好大家齐心协力、奋不顾身,才将人救出并避免了更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作这番介绍时,伍百万仍心有余悸。 而他是大乘九层修士,虽然并没有达到圆满层次,但修为并不低。 由此可见,当时情势极其凶险。 —— 关于修理的事情,凌朝茜真仙说,被淹坑道泥沙淤积,温热无比,兼且很是粘稠。 她曾尝试进去探查,结果进去三百多万丈,就因呼吸不畅和仙力不济而被迫退回。 至于更深层的具体情况,她并不清楚。 但想来只要把上方的漏出点堵住,问题就不会太大。 石字镐、伍百万、林有树等就凌朝茜真仙的提议进行讨论,觉得有可行之处。 当然,这样的排水工程巨大,而等待的宗门真仙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过来。 凌朝茜真仙说,她可以代劳。 毕竟,这儿的损失如此巨大,会影响她坐镇此矿山的绩效。 然后,再等待其他真仙过来,看有没有什么改进之处。 石字镐、伍百万、林有树等进一步商讨其中的细节,最终觉得大体可以成型。 于是,他们跟随在凌朝茜真仙身后,准备去灵锡矿。 “报告凌真仙!”邝宫先是很大声、然后放低声音,继续道,“我可以跟着去吗?” 听到邝宫的请求,凌朝茜真仙稍稍停下了脚步,然后继续往前。 既然没有反对,那就是默许了。 邝宫很安心地跟着凌朝茜真仙一行往着“灵锡山”的第三条主坑道而去。 —— 第三条主坑道位于“灵锡山”的半山腰。 其入口高十二万米、宽近八万米,中间有石头作立柱,以防止坑道顶部垮塌。 坑口地面有根竹管,清水正从中不断流入到小水池,然后再顺着山坡的引水沟排到山下。 坑口附近有个排风洞,洞口一个长达十万米的巨大木风车缓缓转动,带出其内的空气。 木风车下,一只角马拉扯着绳索,围着一个木轴转圈,以推动着木风车的持续匀速运转。 这木风车转动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需要九阶角马的出力,并隔一个时辰就要给转轴和风车添加“黑灵藓油”作润滑。 九阶角马一天喂三次,其中喂食时角马亦不休息。 从入口进入,沿着坑道前行,地势倾斜向下。 坑道地面、底部和壁上都被挖得坑坑洼洼。 巷道里,每隔两百丈就会有一个石制立柱。 这些都是初次开垦时就保存下来了的,已有两三千万年的历史。 这些大部分是就地取材,即在开矿道时,特意将中间的部分保留不挖,由此保障整个矿洞的平安。 在巷道左下角的地面,铺设着首尾相连的一根根竹管。 每过六万丈,就会有一个两万丈多深的水池。 真仙级竹管头浸入其中,然后水却自动地从低处往高处走,从而极大地减轻了排水的人力负担。 石字镐介绍说,这就是所谓的“自流管”了。 —— 往深处走,邝宫感觉到坑道里弥漫着一股极其微薄的真仙灵气。 这灵气品阶太高,长期积累之下,即使大乘圆满修士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巷道越往里越黑,幸好整个的墙上每隔一万丈就点有松油灯照明。 继续往前走,邝宫遇到有矿工头戴着安全帽、躬着身子,扶着墙壁,拄着拐杖,背着背篓出来。 走过六十万多丈,已经深入地下达三十万多丈。 立柱多采用马头门式支撑,所使用的九阶圆木很是粗大结实。 回首来路,只有昏暗的灯火照亮来去的道路。 而继续往前,则左右不时开有侧开的支坑道、子坑道和孙坑道。 越往分枝坑道走,巷道就越为为狭窄、低矮,有的地方只有一万多米的弦度,深不知几许,矿工们都称之为“猫耳洞”。 —— 走过二百多万丈后,再往前,地势突然陡峭起来。 再到后来几乎就是垂直向下。 这儿的情形和前面斜着向下的坑道很不同,却是属于所谓的“竖道”。 之所以从斜道转为竖道,是因为灵锡矿在这儿出现了断层,必须要这样转换,才能一直沿着矿脉开采。 当然,从横变竖,是突然的结构性变化。 为防止垮塌,周边所有的墙面全部有粗大、结实的方木围得严严实实。 竖道有六十万多丈多深,感受到微微的凉风袭来,这表明通风良好。 竖道附近有排水井,有几人用竹筒抽水,还有人用辘轳抽水,然后,这些水再逐级由自流管抽到二百多万丈的洞外。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