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托付 (第3/4页)
驿站内衣食供给不缺,当地官员对林延潮自是不敢怠慢的。 林延潮既任‘驿丞’,但也不能常往驿站。这据驿站不到两里的小镇,县城距此有些远,离运河也里许路,往来之人没有那么复杂,林延潮每日都往此小镇一游。 这小镇里没有官吏,商人也很少,托着运河的福,也不穷困。甚至有一间书肆,虽能买的书不多,但林延潮每次去都有吩咐。书肆老板每次跑县城时,都记着给林延潮收罗出几本书来。 除了书肆,林延潮也常去驿站旁的溪边垂钓。 倒不是说他心境真能做到用舍行藏,这等随遇而安的态度,这等困顿的情绪是任何人避也避不过的,但正好拿来磨心磨志。 林延潮也一时决定学起垂钓打发自己的负面情绪。 小镇外正有一条小溪,每日晨起林延潮就拿着鱼篓去溪边垂钓。 夏去秋来,秋水涨起,小溪飘来的黄叶渐渐也多了起来,自林延潮上疏后,已去两月。 这日秋日正好,林延潮钓了一阵疲倦之意上涌,于是拿了斗笠遮面,以臂作枕合衣躺着溪石上小寐。 晒着秋阳,溪边微风吹拂衣衫,林延潮屈腿翻个身。 也不知过了多久,林延潮但听耳旁有脚步声传来。 林延潮初时也没在意,不过脚步却在自己身旁停下。林延潮侧头借着竹笠遮挡一瞥,但见身旁是一双僧鞋。陈济川,吴幼礼就在身旁,他们不出言阻拦,那就是…… 林延潮当即起身。 “宗海,用直钩否?” 听了这一句话,林延潮微微被戳中心思,老脸也不由一红,却见王锡爵穿着禅衣,在旁面露微笑着言道。 “元辅……” 王锡爵摆了摆手道:“老夫已告病退归林下……” 虽是意料之中,但林延潮听此还是默默一叹。王锡爵终于还是致仕了,现在朝中主持大局的就是赵志皋了。 不过王锡爵说他告病退归……之前在朝堂上看得确实脸色比较苍白,路都走不了几步的样子,但这一退归立马脸色就红润起来,还能步行至此找到自己……实在是太过神奇。 王锡爵抚须道:“老夫乘船路过此地,地方官来迎席上正好谈起老弟。听说圣旨到了时,但见老弟泛舟夜行,明月入怀,正乃乘舟行日月,贤相之兆!故而老夫起了兴致到此看一看,宗海,这直钩钓得上鱼吗?” 林延潮恭敬地道:“回禀王公,林某不是姜太公,可没这本事。” “哈!”王锡爵抚须笑了笑,“这‘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道理,世人皆知,但朝廷并非无人可用,你以为非你不可吗?” 林延潮道:“林某明白。” 王锡爵点点头道:“既是明白,你可又知道沈四明已是从浙江老家奉旨进京了,这马上就到了京师。” 在咨命上虽说林延潮在先,沈一贯在后,但这是在二人同时入阁的前提下。要是沈一贯比林延潮提前一步入阁办事,那么林延潮就要排名在他之后了。 别看这一位之差,将来就是首辅次辅之别,许国熬了那么多年,就是熬不到申时行退位,最后遗憾离去。 而王锡爵一退,赵志皋年事已高,张位资历不够,二人又是中旨入阁,在百官威望不足。谁都知道不出数年,将来首辅次辅必落在年富力强,经廷推入阁的林延潮,沈一贯二人身上。 所以沈一贯,林延潮入阁先后,可能就是以后的首辅,次辅之别。 林延潮闻言脸上神情一黯,然后作揖道:“多谢王公好意,但林某不能去!” “哦?当今朝野上下,论声望之隆,何人能在你之上。你若是担心居沈四明与百官不服,这大可不必。”王锡爵言道…… 林延潮道:“若是能服众就能为宰相,姚崇又何必向唐玄宗上十事要说呢?” “原来如此,”王锡爵点了点头,“你是要为中兴宰相,但又怕落得与张太岳一般下场。” “王公,都知道了?”林延潮吃惊问道。 王锡爵点了点头道:“略有所知。” 林延潮叹道:“没错,这也是林某此生都不如张太岳的地方。” 林延潮此言令王锡爵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他目光顿了顿道:“这如与不如,没有一时之论。宗海既有此心,何必急于一时,太过cao切,直言激君?” 林延潮正色道:“当年张太岳写信于徐文贞公,古之匹夫尚有高论于天子之前者,今之宰相,竟不敢出一言,何则?君父有过,大臣不说,宰相又不言,天下又有谁来为苍生言之?” “那你先为宰相再说……” 林延潮仰头负手道:“林某岂可为无为无功之宰相?” 王锡爵闻言则神情一黯,自嘲笑道:“老夫就是无为无功的宰相。” 真是把聊天聊死了。 林延潮正暗自懊恼,却见王锡爵笑道:“宗海,你要有为有功,若你为宰相,第一件事要先为什么?” 林延潮笑道:“先无为而治,养政三年!” “为何?” 林延潮对此早是胸有成竹,见王锡爵问之道:“天下之人皆以为林某入阁要大刀阔斧,此时变革,必激上下之疑,不如先养政三年。” “然后呢?”微风吹动王锡爵的禅衣。 林延潮以手指画江山道:“凡治国者必有成法,法久必败。坏必更始,然后例生。但要变法,必先有治臣再求治法,我在这三年于朝中选拔清正廉洁,精明干练之臣,修清明之政治于庙堂之上,再以科举,报纸晓谕士人,启迪民心,因其所明渐通之,绝不可强开其闭,等天下人皆问林某入阁后为何一事无成再行变之,移风易俗,中兴变法非一日之功,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先缓后急……” “那么宗海之相业又在哪里……” 溪边陈济川,吴幼礼,但见王锡爵与林延潮二人一老一少立在溪边的石上。林延潮临溪侃侃而谈,而王锡爵负手踱步,时而驻足抚须点头。 溪水声潺潺,远处cao着竹筏的渔叟远远朝此眺望…… 说到这里,林延潮肃然道:“……这晓谕士人,启迪民心必在变法之先,这也正是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