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精一 (第3/4页)
日方才真正明白恩师之苦心。”郭正域道。 方从哲道:“那么美命这一次进京为何?” 郭正域道:“本用心为拥戴之事,但经中涵你这一番话,打消了此念头。” 说完郭正域,方从哲都是大笑。 方从哲道:“我何尝不心急如焚,但苦于人微言轻。你看这准字古字下面有一个十字,古今文书平移,皆用此字,但后来寇准为宰相,为了避讳准字减此十字,至今不改。” “这宰相之尊由此可见一斑,但此相体本朝除了张太岳外,无一位辅臣可复见!实为可叹可恨!” 郭正域点了点头道:“要行新政变法,至少也要君臣共治之局。这一次吾入京,纵不能面圣,但也要以此谏之!” “美命,不可乱来!”方从哲急道,“你方才还不是说打消念头吗?” 郭正域笑道:“我岂会如此毛躁。” 说完郭正域从袖中抽出一疏来道:“这是我要呈给天子的奏章,中涵替我把一把关。” 方从哲见此犹豫一下,然后从案上取来叆叇戴上看了起来。 “改辽东都指挥使司为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辽东建制上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如杨镐虽在辽东作参政,但却是寄衔在山东。在辽东都司更北的则是奴儿干都司。 明成祖时国力强大,朱棣派宦官亦失哈九上北海,对奴儿干都司的女真各部进行安抚。此举类似郑和七下西洋,只是规模没有那么大。 当时东北女真各部通过与明朝的往来,甚至将明朝的丝绸渡海卖给日本北海道的松前藩。 这条路线也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松前藩之地就是虾夷族所居,而这明朝从东北流入的丝绸,也被称作为虾夷锦,成为日本稀世的唐物。 方从哲看了郭正域的方略,微吃惊道:“美命,你这是何意?” 郭正域笑了笑道:“就是奏疏里的意思。” “美命!” 郭正域抚须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故而能齐家者必修身,能治国者必能齐家,能平天下者必能治国!” 方从哲明白了郭正域的意思,当即道:“美命,你是要在辽东用事,迫朝廷变法吗?” 郭正域道:“中涵,现在不是洪武永乐之时了。奴儿干都司名存实亡,朵颜三卫亦是叛乱,为何如此?去年今年草原都有白灾,开市只是权宜之计。更不说虎视眈眈的察哈尔部及女真,朝鲜。” “若我们现在不经营辽东,若将来辽东有失,则天下必然震动!恩师在朝鲜义州设镇屯兵的用意不正在于此吗?” 方从哲额上冷汗滴落道:“美命果真思虑周全,从哲于朝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但论及事功,着眼全局实不如兄。” “要设立辽东承宣布政司使,如此将财权,人事,皆独立于山东。这不失为妙策。但这钱从何来?人又从何而来?朝廷给吗?单论山东地方怕也是不肯吧!” 郭正域道:“故而我这才找中涵助我一臂之力!” 方从哲想了想微笑道:“我也有一事相求,请美命推于东阿复起,重任礼部尚书。若不如此山东地方官员不会同意辽东设布政司。” 二人相视一笑,随后方从哲从柜子里取出一壶酒来道:“美命,你我喝两杯!” 郭正域点了点头。 这时郭正域忽举杯停止,方从哲问道:“为何不饮!” 郭正域道:“中涵,你说我等为官一任,来来去去不过二至三年,但对当地百姓而言却实如父母一般,万千百姓的祸福就在一念之差。而文渊阁里来来去去那么多辅臣,志以天下为己任而才又能副其志者,两百年来,唯有张太岳也!” 方从哲笑道:“方才美命还不愿恩师以相位换太岳的名位!” “不愿是为恩师个人,愿则为了天下苍生!”郭正域感慨道。 “我汉家气节延绵千年至今而成风骨,这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之气会在天下读书人代代相传。”方从哲道。 “那也要看天子肯不肯用,敢不敢用,”郭正域叹道,“恩师不在庙堂上我等也当事功!” “说得好,先以此酒先敬张文忠公!”方从哲笑道。 “但盼有沉冤得雪的一日!”郭正域点点头道。 二人将美酒洒在地上,室内顿时酒香扑鼻。 二人都是大笑,然后各满一杯落肚! 二月春寒料峭。 而在运河边,一所书院已是建成。 听闻林延潮讲学开办书院,保定巡抚刘东星可谓出钱出力,当地官员也是极力配合,故而不过数月功夫书院即已建成。 建一座书院容易,但书院何去何从却是不容易。 书院名为学功书院,学功是林延潮的号,也是以学为功之意。 此书院距京师不过百里地,兼之靠近运河,着实方便。 学功书院与鳌峰书院不同,分文,理两大学院。 文学院由林延潮兼任院长,副院长则是徐火勃,理学院则请赵士祯,徐光启二人兼任。他们反正任中书舍人也是有名无实,而在京师鼓捣那些东西也不被传统士大夫所认可,因此索性就搬到书院来研究。 书院落成之日,文学院又称作精一学院,出自当年林延潮在鳌峰书院所讲的精一之功,糅合了王阳明所言‘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工夫’,代表了事功之学在于惟精惟一。 精一之功用人话来概括就是,先设定目标(道心),确定目标与现实(人心)差距,既不可不切实际,也不能太佛系,找出方法所在(惟一),然后通过解决问题去实践事功(惟精),最后通过实践达到目标或接近目标。 比如要赏花除草,去除草即可,既不要斩草除根,也不用违意接受,一心一意去为之好了。从心而为,不是为而累心,说到底即是‘知止而后有定,定生静,静生安,安生虑,虑而后能得’。 此论化自儒家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