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芦花荡 (第3/4页)
,他明白陶望龄,袁宗道去质问沈一贯,并非孙承宗授意的,全然是出于同门义气,至于袁可立顶撞沈一贯也并非孙承宗的意思,而是他行事张扬,不知收敛,一而再再而三最后被罢官。 但事已如此,又有什么话好说,孙承宗身为‘门生长’,却不能约束他们三人。这说到底还是他的‘领导’责任。 当年林延潮离开京师前往朝鲜时,口中虽对亲近的人说要避位,让孙承宗出一头之地,其实对于他后来站在皇长子一边与天子的冲突,也是有所预料,另一个时空的郭正域就是现在的孙承宗,但林延潮明知于此却并未真正提点过孙承宗,此中用心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之。 当然经此一事,孙承宗也见识到什么是帝王家的无情,打消他当初的幻想。孙承宗于信中向林延潮言道‘恩师昔日之朝之难,事功之艰辛,时至今日承宗方才了解恩师的苦心’。 看到孙承宗迷途知返,林延潮有些欣然,尽管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还是值得的。 至于沈一贯的态度,也让满朝上下看到你沈四明也实在是屁股歪的可以啊。然后不知何时官场上又传出一条谣言,说林延潮不肯进京是因沈一贯多番阻扰之故。 尽管沈一贯四处解释,又苦于不能吐露真相,所以百官鉴于其人品无人相信他的话。 这些事零零总总说在一起,就是万历二十三年里发生的朝堂之事。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又到了岁末之时。 岁末书院事少,学生们经过岁末考试后,要准备离开书院回家过年。次年学功书院要再度扩招,收一千五百名弟子,其中精一学院要收一千弟子,有贞学院则要收五百弟子。 然后明年年中不再招生,再度招生要到下一年的开春。 饶是书院本着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但报考的读书人却超过三千余人。书院不得不安排笔试面试,两个学院各自有一套招数的流程,再也不是只要能写字就能进了。 现在学功书院附近的镇子早就租满了来年要报考书院的读书人,他们都不准备回乡过年,打算在此温书以备来年考试。 赋闲教书之日,林延潮须发渐长。 古人云,毛发也者,所以为一身之仪表。 故而有美须髯,在颜值上,在官场上是一件很加分的事。 原先林延潮的髯须不过寸许,而今已是三寸有余,且是根根须直,故而以后旁人望见后再也无人说是相貌平平了。 每日读书,写文章时林延潮也长作抚须沉吟,有时候想起曾有一个故事,说得是一个相士看到王阳明,于是下断言,须拂颈,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当然现在林延潮须已拂颈,但可惜未至圣境。 平日学功书院是早上有课,林延潮早上教授弟子,午时回到驿站与家人吃顿午饭,然后一钓竿一蓑衣即去溪边垂钓。 到了黄昏归来,吃了晚饭后,林延潮即早早就寝。 吕洞宾曾作了一首诗,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说得就是如此生活。 不过这是林延潮多年来出任京官后养成的习惯。为京官时最迟四更天就要起床准备上朝,所以必须早睡,久而久之也就如此。 这日林延潮闲来无事,即雇人驾船出游。 船到一处浩渺无边的芦花荡,天突降大雪。 风吹雪片漫天飞舞,落雪飘至芦花丛中,一时分不清到底哪个是雪片哪个是芦花。林延潮披着氅衣站在船头,但见落雪瞬间盖满了船身,一等遗世独立的萧瑟之感,顿时涌上心头。 船行了数里,他让艄公船娘温了一壶老酒,煮一盘花生,一盘蚕豆,于船舱里铺了一层被褥然后坐在上面自斟自饮。 然后艄公船娘又煮了一锅鱼干粥,端给林延潮一碗后,他们随意吃了些,即在后舱睡下。 林延潮喝了半壶酒,身子已暖了一半,端起热粥喝下后,顿时全身上下无不通泰。 粥里的鱼干被他拨出一小半,正好就着残酒继续喝。 一盏油灯孤照舱内,舱外则是漫天风雪,林延潮于舱中细细品之。 入夜之后,万籁俱寂,林延潮忽听得有划水声传来。 初时以为自己听错,后越来越近,林延潮喊一声后舱的艄公,然后自己提着油灯走到船头。 但见一只小船划水而来,待船到了近处,艄公正欲问讯,林延潮伸手一止原来船头站着是自己学生陶望龄。 “恩师!” “进舱说话吧!”林延潮道了一声。艄公见是熟人,又温了一壶酒提到船舱再回后舱休息。 陶望龄跳至林延潮船上,脱了披风抖了雪再进船舱。 林延潮给他斟了热酒,陶望龄喝下后,搓了搓手脚终于脸色好看了些。 “弟子特来此辞别恩师。” 林延潮看着陶望龄道:“稚绳来信都与我说过了,你不要想太多,回乡以后再过数年再出来做官,朝廷那边我会替你打点好,不用说心灰意赖之词,初时大家都会这么想,时过境迁就不同了。” 陶望龄默然许久然后道:“学生来前想过了,学生这性子不适合于为官,也无心于仕途,回浙之后此生再也不会出省一步,实在愧对恩师的栽培。” 林延潮明白为何陶望龄急着来见自己一面。毕竟古时人与人之间际会少,而再遇渺茫多些。 林延潮望了一眼:“你的号取作‘歇庵’,何意啊?” 陶望龄道:“学生自取此号所意,作学问就是歇息,为官则疲惫。” 林延潮点了点头。 陶望龄突道:“人之一生就如白驹过隙,要想寸立于世何其难也。恩师的三立,学生是学不来的,余生只求于能有片言流传世人足矣!” “学生出仕前曾路经金陵与焦修撰辩论过,他言吾学之中没有性命之学,学生与他辩难,以人之入梦辩之。但学生一直记得恩师当年所言下学而上达,时恩师有言未至上达之境,不知今日达否?” “难道真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