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差点死在北海上 (第2/3页)
力学的科普文章,竟然会得到后者如此高的评价。 要知道,爱因斯坦也是因为他的科普文章的介绍,才能在英文世界打响了知名度。 爱丁顿对经典物理时代没有丝毫的留恋,他更是对法国的文学前辈埃尔·拉普拉斯提出来的决定论深恶痛绝。 拉普拉斯曾经设想过一种叫做拉普拉斯妖的高智慧生物,他无所不知,能精准地出宇宙中每个物体的位置和速度,所以就能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来预测宇宙中每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并能由此推断出整个宇宙的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和狄拉克提出来的“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学科”不同,爱丁顿更认为,数学只不过是一种服务于物理学的工具。 数学家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责任,而不应该过于放纵自己对算术符号的偏爱。 陈慕武把狄拉克介绍给和他观点不同爱丁顿,也不知道到最后,究竟两人之间谁能服谁。 …… 卢瑟福依然对陈慕武提出来的理论不感兴趣,不过他也很乐于看到自己学生让世界上有名的物理学家们吃瘪。 从不迈进实验室一步,每的工作就是坐在办公桌前,利用手里的纸和笔坐而论道,现在终于反噬了吧? 电子轨道究竟存在还不是存在?波动方程里的波函数到底是不是一种概率波? 只靠在物理学期刊和报纸上吵架,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想要最终证明观念的正确与否,终究还是要回到实验室中来。 虽然目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探求真相到底如何,但乐观的卢瑟福相信,随着人类的技术手段越来越高明,总有一,大家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但同时,卢瑟福心中又隐隐地有一些担忧,那就是自己的这个学生陈慕武,比起留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做实验,不定真的还是搞理论研究更适合他。 …… 和卢瑟福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他的另一个爱徒玻尔。 经历了自己师弟陈慕武在原子模型上的背叛之后,玻尔确实也情绪低落了一段时间。 但是在新助手海森堡的帮助下,他也很快就有接受了陈慕武所提出来的量子力学。 在《物理学年鉴》上读到了陈慕武关于不确定性原理的最新一篇论文之后,玻尔总觉得他的这个观点很熟悉,似乎曾经在哪里见过一样。 这个问题困扰了玻尔一两的时间,直到他在自己的书房里,翻出来了去年秋,陈慕武给他寄过来的第一封回信。 玻尔望着回信上那个手绘的圆形图案,陷入了深思。 他的心里再次泛起爱才之心,觉得陈慕武实在是深不可测,这种人不能再留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浪费青春,必须要挖到理论物理研究所来才校 只是,玻尔想到自己在不久之前的那次邀请,刚刚被陈慕武本人无情拒绝,理由是他在实验室里还有卢瑟福给安排的任务,实在是走不开。 所以他这次干脆另辟蹊径,把邀请信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卢瑟福。 …… “亲爱的老师: “在最近读到了陈慕武博士的几篇论文之后,我深深地被他的机智和深刻的物理洞见所吸引。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解程度远超过常规的研究生,我相信他的资和才华将是未来的理论物理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然而,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他被推向了实验室的方向。虽然他也表现出了杰出的实验能力,但我相信他应该集中精力深入研究理论物理,而不是浪费时间在实验上。作为一位老师和导师,您一定也清楚这一点。 “因此,我打算邀请陈慕武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我们的团队正在进行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有意义的研究,并且我们相信他的加入将对我们的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愿意为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资源和支持,以确保他能够取得成功。 “我非常希望陈慕武能够加入我们的团队,与我们一起开展有意义的研究,并在理论物理学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 “衷心的问候, “尼尔斯·玻尔” 在卢瑟福办公室的沙发上读完了这封信,陈慕武心翼翼地抬起了头。 他在卢瑟福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的流露,因而也猜不透自己老师的内心所想。 他给自己看这封信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想要询问自己对玻尔再次邀请的意见,或者仅仅是一个忠诚测试? 不过玻尔的胆子还真是大,他居然敢在信里直接对卢瑟福,理论比实验重要得多。 看到陈慕武抬起了头,似乎是已经读完了信,所以卢瑟福这才开口,询问自己学生的想法如何。 “你上次拒绝了尼尔斯之后,他这次居然把邀请信写到了我这里来。 “不过他在信里写得还真不客气,居然做实验是浪费时间。可能对他来确实是如此,毕竟他可是玻尔,和你一样,都是我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 “陈,关于玻尔的这第二封邀请信,你现在改变想法了吗?” 陈慕武之前拒绝玻尔的邀请,是因为他想留在剑桥大学等赵忠尧和施汝为两个饶到来。 但今时不同往日,陈慕武觉得似乎可以往丹麦跑一趟,就当是放下自己手里的工作,到北欧去散散心。 听到卢瑟福语气里依然是像往常那样轻松和愉快,陈慕武这才明白,老师根本没有生气的意思。 他同时也最终确定了,卢瑟福这确实是在向他征求意见。 于是陈慕武心翼翼地出来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呃,老师,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到哥本哈根走一趟,也不是不可以。” “好吧,既然你有这个意愿,那么我也不好在留你。 “你回去之后写个申请出来,我让詹姆斯按出差的手续给你走流程。” 有了每年一万英镑的经费之后,卢瑟福也财大气粗了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