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_112出发斯德哥尔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12出发斯德哥尔摩 (第1/3页)

    第164章112出发斯德哥尔摩

    陈慕武赶快站起身子,他甚至跑到了奥本海默身边。

    “罗伯特,你的那个广告在哪?给我看看!快给我看看!”

    “好的,陈老师,容我找一下。”

    陈慕武接过奥本海默递过来的这份打开的《纽约时报》的第二十四版,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几乎占据了整版的皮草广告。

    在版面的右上角,有一个占了不足整版十分之一篇幅的豆腐块,密密麻麻写着文字,应该就是奥本海默所的那个异想开的文学家所发表的文章:

    《螺旋星云其实是恒星系统:哈贝尔博士证实了它们是与我们自己相似的“岛宇宙”的观点》。

    “华盛顿,十一月二十二日。

    “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下辖威尔逊山文台的埃德温·哈贝尔博士,通过使用该文台强大的望远镜观测,证实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空中以旋转云的形式出现的螺旋星云,实际上是遥远的恒星系统,或者应该叫它们‘岛宇宙’。

    “……”

    估计是负责排版的编辑犯了错,在文章标题和内容中的每一处地方,都把哈勃的名字hubble给错误拼写成了hubbell,所以人名也就跟着变成了哈贝尔。

    但这并不妨碍陈慕武能够辨认出来,此哈贝尔,正是彼哈勃。

    无论是他的名字埃德温,是他的工作地点威尔逊山文台,还是这篇“新闻”的标题,都最终指向了,这个人正是哈勃。

    但是,为什么哈勃不把他自己的这个大发现,刊载到文学学术期刊上,而是首先使其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呢?

    而且看这个意思,哈勃多半还是像奥本海默的那样,他是自费刊登,毕竟这个版面上除了他这篇“新闻稿”之外,其他的都是广告。

    哈勃太空望远镜。

    第2069号哈勃行星。

    月球上的哈勃环形山。

    ……

    在陈慕武的记忆当中,有了那具太空望远镜加持的哈勃,应该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了。

    但是,如今的实际情况和陈慕武脑海中的印象有些出入。

    现在的哈勃在美国文学界根本没有话语权,他只不过是一个投入文学研究刚满五年的菜鸟新人,是威尔逊山文台中一个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的普通工作人员而已。

    在当前主流的文学和哲学认知里,银河系即是宇宙,宇宙即是银河系,两者之间是等价的。

    但是哈勃的观测结果,却推翻了这个认知。

    仙女座“星云”到地球之间的距离,远远比人们测定的银河系半径要大得多。

    这表明银河系并不是宇宙,在我们生活的银河系之外,仍然有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统存在。

    虽然在1920年,美国文学界曾经就此事展开过一场大辩论。

    传统一方,支持“银河系即是宇宙”这一观点。

    而新兴一方,则支持“银河系外还有星星”。

    双方在那场大辩论中,基本上打了个五五开,谁也不能服对方。

    不过在那次辩论结束之后,传统一方的发言人,哈罗·沙普利,他在不久之后,就被任命为了哈佛大学文台的台长。

    后世有人就阴谋论,沙普利之所以会成为传统一方的发言人,支持银河系即是宇宙,实则是向保守的美国文学界交了一张投名状,所以他才能如愿入主哈佛大学文台。

    哈勃的观测结果,对现在的文学界来,属于是极其“大逆不道”的。

    他如果把自己的结果拿去和同事们讨论的话,估计回应他的应该不是心平气和的学术争论,而是直接一纸解雇通知书。

    而把这一结果发表到文学期刊上,估计也只能处处碰壁,根本就过不了同行评审这一关,只能收到无数封早就印制好聊退稿信。

    所以哈勃才别出心裁地把自己观测并计算之后得到的这个结果,自费发表到了《纽约时报》上。

    至于他的名字为什么会被拼错,那就是一个历史疑案了。

    终于看到了这个令他魂牵梦萦了许多的消息,陈慕武甚是激动。

    没想到自己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采访文章,居然和哈勃给他自己的研究发现买的广告,居然出现在了同一的报纸上,这也真是巧合。

    或许当上帝在掷骰子的时候刚好扔出来了一个豹子,才让把这两篇文稿安排在了一起。

    只可惜,哈勃在《纽约时报》的文章当中,并没有给出各个星系离地球距离的具体数据,相当于只是向世人们公布了这一项现象而已。

    这可就有些不太妙了。

    陈慕武手里的这张《纽约时报》,是十一月二十三日出版发行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今是二十四号或者二十五号,事实上已经来到了十一月的最后一。

    因为在美国印刷的《纽约时报》要在港口被装上轮船,穿越整个大西洋,才能被送到哥本哈根陈慕武的手上。

    这一段行程当中,自然也需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

    而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又在下个月十号,从哥本哈根出发到斯德哥尔摩,路上至少要留出两的富余量来。

    所以留给陈慕武的时间不多了,他想要在颁奖典礼之前得到各个星系距离的具体数据,就必须要去函向哈勃索要。

    而且写信是一定来不及,只能发电报。

    陈慕武这次没有再去民囯驻丹麦公使馆麻烦徐兆熊,两封发往美国的电报,而且还没有几个字,这些钱不值得再搭进去一个人情。

    之所以是两封电报,是因为陈慕武不知道哈勃现在人在哪里。

    是在华盛顿的卡耐基研究所,还是在加州帕萨迪纳的威尔逊山文台?

    为了保险起见,陈慕武觉得还是往这两个地方都发一下比较好。

    看着陈慕武在看完这页报纸之后就匆匆离去,让奥本海默又是一阵诧异。

    他走这么急干什么?

    难道是看上了报纸上的皮草广告,也打算搞一件来穿?

    还别,就自己老师的这个身高、体型和颜值,他穿什么衣服都能驾驭得住。

    ……

    在卡耐基研究所里,哈勃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

    他打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