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_121一百三十年一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21一百三十年一遇 (第3/3页)

,卢瑟福爵士!”

    同样都留着大胡子,也同样都在大洋洲生活过,但是英国本地出生老布拉格比起卢瑟福来温文尔雅的多,话的声音也不像卢瑟福那样大嗓门。

    再次见到陈慕武,老布拉格很高兴。

    这个年青人果然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成功从瑞典搬回来又一座诺贝尔物理学奖。

    “还是要多谢布拉格爵士您之前提名我,如果没有您的提名,可能就不会有我手里的这个诺贝尔奖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当初正是再从比利时返回英国的轮船上,老布拉格向卢瑟福提出来,要提名陈慕武,这才有了之后卢瑟福给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写信串联那一幕。

    “陈博士,你没必要谦虚,瑞典皇家科学院那帮人,他们虽然都是一些老顽固,但却不是傻子。

    “如果不是你的实力足够的话,我想只凭几个提名,那些人是绝不会把诺贝尔奖授予你的。

    “明明搞出来了那么多发明和发现,最后却偏偏是因为一个光学实验而获的奖,可见你现在在瑞典人眼里的形象可不太好啊!”

    谁不是呢!

    陈慕武本以为老布拉格会把他和卢瑟福带到自己的办公室,但没想到两个人却被带到了实验室当中,而老布拉格甚至还当起导游,开始介绍自己所管辖的这间实验室。

    “我们这实验室虽然比不上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但好在历史悠久。

    “当初的迈克尔·法拉第,就是在这里发现羚磁感应现象,并且发明了圆盘发电机。

    “陈博士,我听你的老师卢瑟福爵士,你最近打算从事低温物理学的研究?”

    “布拉格爵士,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老师会和老布拉格这些,但是陈慕武还是诚实地回答了问题。

    “那你就更应该来看看这里,”六十多岁的老布拉格,走起路来依然虎虎生风。他把两个人带到了一个巨大的玻璃容器面前,“这就是杜瓦爵士发明的第一个杜瓦瓶,他也是在这间实验室里,全世界第一个制造出了液态和固态的氢气。

    “卢瑟福爵士和我,你想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专门打造一间低温物理实验室出来。

    “依我看,与其花那么多钱从头来过,不如你就直接来戴维-法拉第实验室,这里的实验设备都是现成的,而且在低温物理学方面,已经积攒了几十年的经验。”

    卢瑟福也跟着点点头,应和道:“布拉格爵士的没错,陈,想要研究低温物理学,皇家研究院的这间戴维-法拉第实验室,确实要比我们卡文迪许实验室更合适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我当初虽然认可了你的想法,却一直没有给出具体回应的原因。”

    卢瑟福虽然表现出了一副“我其实是为你好”的样子,但是从他躲闪的目光中,陈慕武仍然能读到自己老师内心当中的想法。

    他只是不想把这来之不易的经费,花在没什么前途的低温物理学上。

    即使提出这个想法的,恰恰是为卡文迪许实验室赚来经费的陈慕武本人也不校

    卢瑟福深知,即使是英国低温物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刚刚老布拉格提到的那位杜瓦,他的科学生涯末期,也是因为缺乏资金而终止了对低温物理学的研究,只能研究不怎么要钱的气泡表面张力,只需要一盆水或者其他液体就足矣。

    陈慕武可以理解自己老师的这种想法,毕竟之前穷怕了,精打细算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一时之间扭转不过来。

    可他心里仍然有些不爽,你不让我研究低温物理是吧?

    那等这些事情告一段落之后,哥们儿就要着手研制加-速-器了。

    这是核物理研究的利器,同时也是比低温物理更吃钱的吞金兽。

    卢瑟福一定不会拒绝能把低能带电的粒子突然加速成千上万倍的诱惑,绝对会一边咬着牙,一边高高兴胸往外掏钱。

    结束了拜访老布拉格的行程之后,皇家学会的那场会议终于要开始了。

    新年之后召开的第一场全体大会,会议内容有许多项,包括总结过去一年学会在各项科学学科当中所取得的成就,缅怀去世的学会成员等等。

    陈慕武以一个旁听者的身份,一直坚持到邻三,才终于来到了增选他为皇家学会新会员的流程。

    这三以来,他坐在会场当中,始终都是最显眼的存在。

    他获得去年的诺贝尔奖是一方面,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毕竟皇家学会里并不缺诺奖的获奖者。

    作为在场当中的唯一一个黄种人,肤色也是其中的一方面。

    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年龄。

    坐在一群四十岁起步的中老年缺中,陈慕武二十多岁的年纪实在是太年轻了。

    有些人也对他这么年轻就能当选皇家学会的会士有些不满,觉得陈慕武不过就是靠着好老师的关系,才能获得这一德不配位的身份。

    直到他们听到了台上的谢灵顿会长,向与会成员介绍陈慕武时的那番辞。

    “绅士们,牛顿是我们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物理学家。

    “在牛顿出生后的一百三十年,英国物理学界迎来了另一位才,托马斯·杨。

    “他当年就是在我们如今的这间房间里,用一个双孔衍射的光学实验,向当时的皇家学会成员,证明了光是一种波,从而推翻了牛顿提出来的微粒。

    “而在杨出生之后,又过了一百三十年,新的才终于再次降临世界。

    “而这一次,陈慕武博士又用他的伽马射线散射实验,证实了无论是牛顿的微粒还是杨的波动都不完善,把他们两位的学互相叠加,才是光的真正面目。

    “我不知道,再过一百三十年之后,是否还会有才降临到我们这个世界,他是否又会提出一项有关于光的本质的新理论。

    “但我现在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让我们大家欢迎剑桥大学的陈博士,成为皇家学会的光荣一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