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开天辟地-12 格物致知 (第1/2页)
《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致知? 儒学起源于“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形成思想系统。 譬如我要开车去一个地方,我要先加油,发动车子,辨认道路,寻找方向,小心的开车。 而格物致知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得到这个“知”——我先不想以后的事情,现在,我的车在哪儿? 这是一个打破常规的提问——我想活在这个世界上,好吧,这个世界在哪儿?它存在于什么地方? 我是否知道我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存在里? 首先,我是否知道什么是答案? 何为修身?我是否已经做到了修身?如果我“不知”,就成为了古之圣贤所说的——不知却不认为自己不知。如果不知又不去改变自己身上的事情,进步就无从谈起。 《圣人落第》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学业文化大有长进。但他却转而把心思放在谈论军事上,并且很会射箭。 二十二岁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守仁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 王守仁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 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因为我懊恼了,说明我并不是一个敢于屡败屡战的人。”。 《乡试录序》 二十九岁,王阳明被任命为山东乡试的考官,山东是孔孟之乡,是许多先贤名人的故里。 王阳明非常激动,认为以前既然出了这么多古之圣贤,这里的文化教育一定很先进——肯定能培养出更多的后继大儒。 但是,他在山东得到的答案却是恰恰相反的。 儒学已经成为了世人用于追求功利的通道。 “纲纪不振,名器太滥、用人太急、求效太速”。 “老佛能害道,皆因圣学不明”。 此时的儒学已经脱离实际,变成了国家社稷、百姓民生的一道思想枷锁,王阳明在《乡试录序》里说——山东,古齐鲁宋卫之地,夫子之乡……山川灵秀奇特,必有如古人者生于此地……以前,夫子有三千个愿意学习他的徒弟,他身边有七十多个人能通六艺,这是他们的进步。呜呼!今天的山东还是过去的山东,但怎么能找出一两个如同过去一样的贤者?我王阳明对于这样的考试有过失和责任。而考生、官员们也要自行努力,让你们的思想走出束缚、走出这片“孔孟之乡”。 《言事下狱》 王阳明在主持乡试时说的话已经引起了世人注意,其中自然也有反对他的势力,已经暗中妒忌怨恨。 正德皇帝即位后,当朝新臣一派与前朝老臣、宦官暗中激烈争权。 王阳明上奏给正德皇帝,说——明君能做到用仁爱之心对待任何直言相谏的人,所以我也想直言相谏陛下,一定要宽容谏言的人。请陛下的仁爱包容我,同意我出言帮助您做的更好。 当朝的无根太监眼里容不得沙子,立刻拦截进奏,污蔑王阳明的谏言说“你谏言陛下要仁爱,你是觉得陛下不够仁爱而是残暴的吗???你这样污蔑别人,我看你才是心胸狭隘的卑鄙者。” 而后,此次王阳明受到了30杖责,关入大狱。 王阳明入狱后,他只能在黑暗和冰冷中扪心自问。 “我是否也看不得别人,心胸狭隘才会上奏博取虚名?我走仕途,也是与那些为了求取功名的追名逐利者一模一样吗?” 《流放西南》 王阳明因为上奏被贬到了贵州的落后偏远之地。 在他离开时,朝中无人送行。 路上,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好友前来探望。 而后,王阳明落寞一身,孤独被逐。 是的,任何还需要更多功名的人,都不可能为他送行,这样是自找麻烦。 贵州古时毒蛇、猛兽颇多,而且外地人经常会迷路失踪,悲惨而死。王阳明走在路上的时候,经常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葬身荒野,死后不得还乡。 如果是这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