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缄其口 (第1/2页)
不远处飘来的冷空气内夹杂着铁锈的芳香,火光飞舞在颓唐的营地之间,将逐渐漆黑的天幕照射得亮如白昼。 然而奥菲莉亚的脸色却比这寒风更冰冷,比这黑夜还要深邃。 她的衣服上满是转化为暗红色的血迹,灰白长发显得有些凌乱,标志性的军帽甚至都破了几个小洞……但眼眶内的锐利锋芒却是有增无减。 “后院起火”很大程度上算是她的失职,因为正是身为指挥官的她下达了将那些兽人尸身搬运到后方掩埋的命令。 当初焚烧时飘散出来的毒素就是为了不让他们破坏尸体!毕竟要是全都烧成了灰,再厉害的死灵术也不会起作用了。 关键……目的是什么?里应外合?不对,事实证明只有“里”没有“外”。 那答案就很明显了——为了拖住守军,不让他们去支援主战场! 确确实实让对手得逞了,所以奥菲莉亚才会如此愤懑。 从坟墓里爬起来的兽人们并不算多大的麻烦,但他们拖延住的时间里却足以发生无数个大麻烦了! 这帮兽人活着的时候尚且不堪一击,死后怎么可能威胁性骤增呢? 要知道,任何死灵法术都是要“因材施教”的,尸体本身就没什么特殊之处、再加上神智全无、数量还占不到优势……纵使一开始打了个措手不及,但太初关守军依旧只付出了些许牺牲就彻底解决了来势汹汹的亡灵生物们。 “彻底解决”的意思就是——挫骨扬灰,净化到连渣滓都不剩! 现在,教皇厅特派的圣歌队正在对着七零八落的rou块碎骨们念诵着圣光经文,以确保这些玩意儿不会再有任何威胁。 伤员抢救、尸体入殓、设施维修、火焰扑灭、前线侦查等事项都在有条不紊地多线进行中。 看似一切都井井有条,步入正轨……实则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因为古涅等人太长时间了无音讯,再加上亡灵生物的突袭,北境军队越发焦躁不安,人心惶惶。显然,她并没有在这段时间内真正慑服整支军队。 倾天雪崩不但摧毁了数座塔楼,更将太初关北边本就不怎么宽敞的空间彻底堵塞住了!满是积雪与碎石外加兽人残骸的障碍物……想要清理出条通路还不知要花多少时间。 或许正因为不如意之事总是多于称心如意之事,所以人类才能不断索取、不断进步吧…… 光若是比暗影微渺,若世界被黑暗笼罩……想必人们才会去追求光吧,反之亦然。 人总是奢求未竟之事、稀缺之事,无关乎两者的对错之分,而仅仅是天性使然。 盛大又绚丽的金色火花在奥菲莉亚的瞳孔内绽放,她就这么双手抱肩,开始在脑海中胡思乱想。 像她这种高官,一天内能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不过寥寥,可她更倾向于将这些时光用来发呆。 视线随便聚焦在某个画面上,一动不动,充耳不闻。 因为越是危急关头,越应该让自己保持冷静,而保持冷静最高效的方法便是放空大脑,暂时先什么都不去想。 要知道——真正劳碌命的人是怎么都不可能安生下来的。 “格里高利家的混蛋果然不见了,哪都找不到他,但他手下的人还全部留在关内,怎么办?”爱妮薇不知何时靠近,悄声在十字军团长的耳畔悄声道。 “呼……”延缓片刻后,奥菲莉亚才长长叹出一口气,轻声道:“那就物尽其用吧,让他们所有人都出去开路,为我军做出些贡献。” “可……他们肯定不会领命的。”女骑士眨了眨眼睛。 “那正好,”声调压低后,一个阴狠的计划就此诞生,“违抗军令,统帅无故失踪,恐意图不轨,正好可以‘就地正法’!” “你的意思难道是……” “当然不是要把他们全杀了,终究只是些乌合之众,我瞄准的只是那几个格里高利家族心腹的脑袋!”奥菲莉亚手指轻轻击打着佩剑,眼神毫无温度,“虽然还不知道他到底做了什么,但他绝对要付出些代价。” “那需要请示一下燕无殇。”爱妮薇并没有反对,比起杀害数万无辜的军人,这个方案明显更容易接受。 康斯坦丁大小姐目前正在城墙那边巩固魔法阵,要想让北方行省的人出门开路,确实需要她的准许。 “那你就去跟她说一声吧,让我在这里再待一会儿。”少女的声音恢复正常,但却渗透出一股nongnong的疲惫之感。 她也算不眠不休连轴转了两天,纵使适魔者外加圣光使用者的身份能够为其续航许久,但精神上的疲倦还是难以抹除的。 “…………”爱妮薇实在不知这种“净化异教徒尸体”的工作现场有什么好看的。 “怎么了?想转行当修女了?”奥菲莉亚开了个小玩笑,用来证明自己并无大碍,无需担心。 “不,其实还有……一件事……”这回轮到爱妮薇压低声调了。 “嗯?” “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什么!!怎么会……快带我去!” 谁知一直缺乏情绪波动的奥菲莉亚听闻此言,脸色立刻变得复杂至极,双腿更是焦急地由静至动,几乎都要到上手的地步了! “好的好的,殿下跟我来。”爱妮薇仿佛对此等反应早有预料。 两位女士二话不说立刻就在不算宽敞的营地内疾驰了起来。 “等等……这件事除了你、我、莉蒂亚,还有谁知道?”迅速冷静下来恢复思考能力的奥菲莉亚跑至半途,毫无征兆地问道。 “额……事发突然,除了那几个士兵再加上向我汇报的十字军以外,就没有别人知道了。” “很好……” 小声嘟囔的插曲过后,二人很快就抵达了目的地——太初关唯一一座没有崩塌的塔楼下。 因其方位处于城墙的最南侧,较为偏僻,所以侥幸躲过了雪崩的正面冲击。 建筑入口处仅有四名北境将士,他们正是“案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证人”。 “亚历山大指挥官!”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