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收官章一 无他无中原 (第2/11页)
” 关于北莽女帝的身后事,注定要密不发丧,老妇人在油尽灯枯之际明确拒绝人“添油”,就明知自己时日不多,也就早早与太平令李密弼两人打过招呼,一旦她撑不过拒北城战役的落幕,那就以偶染秋寒为理由,将北庭京城一切政务交由太平令便宜行事,她早已将掌管大印绶的相关人员,都换上太平令的心腹,先前太平令她是真豪杰,的确是肺腑之言。三朝顾命老臣耶律虹材必定要死,如此一来,若非李密弼还能勉强掣肘这位棋剑乐府的大当家,整座草原就再无人能够与之叫板,极有可能下一任草原之主的人选,都会cao之于手,毕竟皇帝陛下至始至终,根本就没有提及她属意谁来继承帝位,最后那番言谈中,对儿子耶律洪才依旧十分冷淡,“朕之子孙,不肖朕”,这句话,一直在草原广为流传,所幸没有将肖字替换为孝,否则耶律洪才恐怕就要真的寝食不安了,毕竟庸碌子孙不相似雄杰祖辈,一代不如一代,这能以意解释。某种程度上,耶律洪才能够活到今,甚至能够掌握四十万兵权,何尝不是归功于“软弱太子不肖铁血皇帝”,否则两虎相争,幼虎如何能活? 李密弼的诛心言语,并没有让太平令脸上出现丝毫变化。 这位曾经扬言要以黑白买太安的老人,正在心中思量某些棋子的分量。 太子耶律洪才,自然并非当真如世人误认那般才智平庸,不堪大用,但是私会王笃一事,让这位太子殿下彻底失去了皇帝陛下的青睐。 草原年轻最轻的大将军董卓,皇帝陛下一直颇为器重,只是枭雄性情,难以控制。哪怕底下最好的人,只要当上了皇帝,也有可能做出底下最坏的事情。下苍生,其实也可以划分为两种人,皇帝,和所有其他人。 耶律东床,失去了他爷爷耶律虹材的庇护,会不会一蹶不振? 慕容宝鼎,有没有可能成为整个慕容家族的救命符? 拓拔菩萨,这位忠心耿耿的草原守护神,会不会也曾想过黄袍加身?毕竟皇帝陛下在与不在,对拓拔菩萨而言,是壤之别。 …… 太平令终于回过神,转头笑道:“我,你,徐淮南,好像都输了。” 如何都没有料到太平令会有此言的李密弼愣了愣,然后双手负后,嗤笑道:“各有各的活法,徐淮南心思最深,所以活得最累。你也好不到哪里去,会下棋的人,往往胜负心就重。唯独我想的最少,活得最轻松。” 太平令轻声笑道:“你不是想得最少,而是认输最早。” 面无表情的大谍子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太平令叹了口气,“接下来就要辛苦你了。” 李密弼没好气道:“职责所在,何来辛苦一。” 太平令伸手拍了拍李密弼的肩膀,笑着打趣道:“也对,你就是那种喜欢躲起来算计饶阴沉性子,乐在其中才对。” 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北莽影子宰相,显然不太适宜对方表露出来的动作,皱了皱眉头,只不过心头一些积郁,倒是散淡了几分。 夜色深沉。 屋外两位草原权柄最巨的老者先后走下台阶,在院门口分道扬镳。 太平令走出很远后,蓦然回首,老泪纵横,碎碎念道:“慕容姑娘,慕容姑娘……” 屋内病榻上,老妇人轻轻抓起身侧的一件老旧貂裘,盖在身上,缓缓睡去。 她的干枯手指轻轻拂过貂裘。 如当年那位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姑娘,她在异国他乡,初次见到那位辽东少年郎,便如沐春风。 ———— 祥符三年,冬。 中原不安定,原本广陵江南北均势,局势瞬间急转直下,缘于蜀王陈芝豹与燕敕王世子赵铸,只是两人两骑,没有任何扈从护送,去往吴重轩大军帅帐,服那位领兵部尚书衔的征南大将军再度倒戈。 叛军挥师北上,麾下大军驻扎在京畿南部地带的卢升象,转眼之间便陷入危如累卵的困境。 太安城庙堂的黄紫公卿,听闻这个惊悚噩耗之后,人人乱如热锅里的蚂蚁。 原本已经因病辞官的坦坦翁不得不重新参与大朝会,这才人心稍定。 隆冬时节,寒地冻人心凉。 一辆马车缓缓驶出桓府,来到只隔着一条街的某座破败府邸,匾额早已摘去,成了无主之地。 老人提着两壶酒走下马车,拾阶而上,伸手去撕掉贴在大门上的封条。 藏在阴暗处的几名赵勾谍子,虽然品秩极高,却皆是识趣地视而不见。 老人将两壶酒抱在胸口,一只手十分吃力地推开大门。 老人熟门熟路地绕廊过栋,直接来到那间书房,有些书籍已经搬走,有些书籍还留下,搬走的留下的,其实都是吃灰尘罢了,无非是换个地方而已。 书房内依旧只搁放有一张椅子。 遥想当年,朝野上下,除了赵礼赵惇两任离阳君王,恐怕就只有他桓温能够在此大大咧咧落座,心安理得地鸠占鹊巢。 桓温绕过那张空荡荡的书案,将两壶酒搁置桌上,用袖子擦去厚重灰尘,这才缓缓落座,若是往年,那位紫髯碧眼儿就会站在窗口位置了。 坦坦翁望向窗口那边,轻声道:“碧眼儿,你瞧瞧,你撂挑子一走了事,没换来你心目中的太平盛世,结果只换来这么个乌烟瘴气的狗屁时局,你就不愧疚吗?你啊,也亏得早死了,要不然悔也悔死你!” 老人冷哼一声,“也就是你不在,要不然我真恨不得一巴掌摔在你脑壳上,我可真打,绝不是吓唬你。” 老人陷入沉默。 广陵道节度使卢白颉生死不知,倒是经略使王雄贵不知为何竟然被驱逐出境,无论是性命还是名声,都逃过一劫,最终在卢升象派兵护送下,即将返回京城。 在迎回王雄贵入京这件事情上,太安城朝会还有争执的闲情逸致,原本以王雄贵的张庐继承人、前任户部尚书以及现任一道经略使的三重身份, 礼部尚书司马朴华出城迎接,理所当然,只是广陵道沦陷,导致半壁江山糜烂不堪,王雄贵落魄至极,就算活着回到太安城,以后的日子是何等惨淡光景,可想而知,礼部衙门在离阳朝廷的地位越来越高,如今仅次于官殷茂春的吏部,司马朴华担心京城风评受损,更怕被王雄贵连累为年轻子迁怒,自然不乐意亲自接手王雄贵这颗烫手芋头,礼部二把手晋兰亭更是多次在士林诗会上,公然痛骂王雄贵贻误朝局,更是绝不会出城迎接,所以就又轮到可怜的右侍郎蒋永乐出马了,事实上新近在庙堂崛起的辽东士子集团,对于向来与江南士子亲近的经略使大人,打定主意要痛打落水狗,在太安城大肆宣扬王雄贵的不堪重任。若非齐阳龙一锤定音,阻止了愈演愈烈的讨伐风潮,恐怕迎接王雄贵的就不是礼部右侍郎,而是携带枷锁的刑部官吏了。 桓温见惯了宦海的潮起潮落,对此谈不上有多少感触,只是有些灰心罢了。 太平盛世,文臣言语过激,就像永徽年间对人屠徐骁的评点,无伤大雅,那个远在西北的徐瘸子也懒得计较。 可如今不比当年啊,不可同日而语。 桓温没来由想起那个年轻人,碧眼儿的幼子张边关,那个被成是京城身份最显贵却无品的官宦子弟,被成连欺男霸女都不敢的窝囊废,高不成低不就,年轻人两头不靠,所以谁都不爱搭理。 碧眼儿的子女中,反而只有张边关最讨自己的喜欢,见到自己也不怕,什么玩笑也敢开。 桓温听张边关当年离开张府后,娶了个户人家的女子,在市井巷弄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四处闲逛,看那些鸽群在太安城的空飞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可惜到最后,这么一个与世无争的年轻人也死了。 老人打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