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8章 善恶之辨 (第2/3页)
br> 因为这些人生烦恼,从此亲手封印了无限的生命潜能; 因为生命潜能被封印,一生都没有机会证得心外无物,更无法相信每个人生来本自俱足。 庄子说:通于一而万事毕。 可为什么人难以通于一呢?《应帝王》篇最后,庄子用\"浑沌之死\"做了回答: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意味着圆融一体的先天意识状态,完全没有后天的分别心。 当倏忽二帝热心地为浑沌凿出七窍后,眼耳鼻舌就开始运作了。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于是,当精神无法内守,圆融一体的先天意识不断被向外耗散的后天分别意识侵蚀着,七日后浑沌死。 庄子故事中的浑沌不是别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影子。 史少华最佩服的古人,就是庄子。 他觉得庄子的文充满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生命的深刻彻悟。 人什么时候能大彻大悟? 那是在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之后,人才会真正清醒。 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顺境之中,是无法真正体会到生命本质的。 人先天是自私的还是公心的,应该是自私的。 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人就会变得自私。 因为自私,才能获得物质,来维持生命。 所以说人的私心改造成公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就需要学习,需要修炼。 史少华为什么富有爱心,因为他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一个人如果喜爱动物,这个人就具有慈悲之心。 因为动物不会骂人,不会害人,但动物很无助,需要人类提供生活环境。 动物不会对人构成威胁,所以人如果对动物好,就是具有慈悲之心,这样的人,是灵魂高贵的人。 也就是说,不存在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人依然具有慈悲之心,那就是好人! 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这也是千古不移之理。 好了,扯了这么多,回到正题。 解玲玲做史少华助手的二个多月,她对史少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情日见深厚。 这是很正常的,青年男女之间相处久了,感情自然也就增加了。 但解玲玲知道自己斤两,虽然每月拿到史少华开的一万元薪水,但自己的物质条件,依然比不上戴秋茵。 至于徐灵儿,解玲玲也知道比不上。 因为徐灵儿的父母,那是史少华的养父母,史少华吃徐家饭长大的。 还有徐灵儿是大学生,毕业后肯定能找到正式工作,解玲玲初中没有毕业,只是社会上的一个普通打工仔。 歌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很低的。 一个卖唱的,在世人心里,大多是瞧不上的。 但在这个社会上,草根永远是大多数。 草根人数虽多,但掌握的财富,不如少数的富人。 草根仇富,往往不分青红皂白。 其实相当一部分富人,是通过勤劳才致富的。 只是少数缺德的富人,靠不正当的手段致富,导致草根仇视。 这少数缺德的富人,干的坏事实在影响面太大,所以导致了公愤。 影响草根利益的富人,当然成为众矢之的。 人嘛,其实是相当简单的。 在不影响彼此利益的前提下,有酒有rou皆兄弟。但一旦具体的事来临,急难何曾见一人? 仇富当然不正常,至少是不全面,并不值得倡导。 但少数缺德的富人,应该好好反思。 通过违法手段致富,通过伤害草根致富,是可耻的。 按照佛经的说法,这样的富人,死后要入地狱。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史少华也反对那些愤青的草根,这些人考虑问题片面,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