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0章 衣带诏 (第1/2页)
第221章衣带诏 在诸葛亮来到许昌之前,张绣就已经对诸葛亮提过衣带诏的事情。 只是这个世界的轨迹毕竟因为张绣的穿越发生了改变,所以张绣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如今还会不会发生,以及在什么时候发生,所以也只能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暗示诸葛亮: 国舅董尝工部侍郎王子服等人可能会搞一个大事情。 事实证明,张绣并没有猜错。 诸葛亮来到许昌以后,看似只是在用传国玉玺来为张绣换取政治资源,其实他一直还在观察朝堂、分析局势、总结经验。 他现在和历史上那个内政、农业、军事一把抓的蜀汉丞相还无法相比,但如今已经初步展现了多线cao作能力。 再加上有张绣提醒,所以诸葛亮很快就就察觉到了董承的异常。 特别是汉帝刘协曾经送给董承一条玉带,还被曹cao拦下的事情早就不是秘密。 那个时候诸葛亮就笃定那条玉带肯定另有乾坤,只不过没有被曹cao发现罢了。 正因如此,在孔融要去找董承的时候,诸葛亮才不抱希望。 他也没想着董承等人能帮上他的忙。 只是让他没想到,他没有去找董承帮忙,董承反倒是主动找上了他。 更让他无语的是,这种掉脑袋的事情,董承就这么轻易的展示给了他。 要知道但凡他稍稍有那么一点别样的心思,董承等人便会遭受灭顶之灾。 太鲁莽了!太无脑了!太不靠谱了! 然而董承一句话就给诸葛亮直接干无语了: “子龙、孔明皆乃忠义之士,张将军更是故人之后,承对此深信不疑!”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要是有个万一呢? 听到诸葛亮的话,董承反而是大笑出来,“公且息怒,某请公看一物。” 话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诸葛亮还能怎么办? 很快,子亲手书写的血字密诏就展现在赵云和诸葛亮面前: “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为重。 近日cao贼弄权、欺压君父、结连党伍、败坏朝纲。 便是敕赏封罚,亦不由朕主。 朕夙夜忧思,恐下将危。 卿乃国之大臣,朕之至戚,当念高帝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jianian党,复安社稷,祖宗幸甚! 朕思虑再三,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三慎之,勿负朕意! 建安四年春三月诏。” 按照汉制,子之书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策。 刘协如今这封便是诏书。 单从内容上看,刘协写给董承的诏书言辞恳洽真情流露,更不必全文还是以鲜血所书。 由此可见身为子的刘协如今的处境已经在曹cao的逼迫下到了何种窘迫地步。 哪怕赵云和诸葛亮早有心理准备,读完以后亦是洒泪不止。 见两人如此,董承和王子服方才放下心来。 这时董承才把义状取出让两人观看。 诸葛亮凝神望去,就见上边已经写了七个饶名字: 车骑将军董尝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左将军刘备。 看到写着这七个人名字的白绢,赵云倒也没觉得什么,诸葛亮却深深皱起了眉头。 为什么要留下这样的记录? 诸葛亮既是不解,又是不喜。 这不就是逼着人表态,还授之以柄吗? 如果张绣在这里,肯定会告诉诸葛亮,董承这种做法其实就是让众人纳投名状。 这个法广为人知还是从水浒传中开始。 当时林冲被逼无奈,雪夜上梁山准备落草为寇,却被当时的梁山首领白衣秀士王伦要求他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因为只有这样做了,方能让梁山众人安心接纳,同时避免林冲将来后悔,彻底断了他的后路。 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了诸葛亮的反感,他正准备开口提醒,董承却主动解释道: “西凉太守马腾曾曰‘若得十人,大事成矣’,然吾却以为忠义之士,不可多得,若所托非人,则反相害矣。” 看着董承那副自得的模样,诸葛亮又是一阵无语。 怎么,难道还要我夸你两句吗? 万万没想到,董承接下来的话才让他真正无话可: “因某谨慎,如今只得七人,便请子龙与孔明将张将军之名书于其上。” 诸葛亮:“……” 你tm在逗我? 他原本就对这件事情不满,闻言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住心中的怒火,缓缓道:“国舅,窃以为此事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