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六章 龙虎斗 (第1/2页)
那道突如而来的叫嚷声,让吕布顿时精神一振! 那道声音真的是太熟悉了。 有时候,自己梦中就会被这道声音给惊醒,然后对着月光咬牙切齿,愤声怒骂,再狠狠的抽自己两个大耳刮子,泪流不止。 吕布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在火光中,映入眼帘的是那名身着玄甲的魁梧身影。 年纪轻轻却满面虬须倒竖,身形庞大,犹如雄虎一般的结实躯体。 手中丈八蛇矛,跨河北名驹,豹头环眼,有龙虎之姿,一身杀气升腾,只有气吞山河之势。 还有何人?正是如今已名列一方太守的猛张飞。 在刘俭离开河内之前,他就估计自己这三万精兵未必能够用,因此,他紧急从冀州和青州方面调兵遣将 不得不说,留守在冀州的沮授、审配等人,真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他们早就觉得司州大战不会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 说不定会牵扯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因此,沮授和审配早就在邺城做好了准备。 他们又在冀州各郡召集了一万人马,同时还准备了粮草、辎重,准备随时等候刘俭调用。 而张飞和黄忠两名猛将从幽州赶来的时候,并不曾携带大军。 他们只是带着十几个骑士,昼夜兼程,快马加鞭,到了驿站后就立刻换马,这期间甚至还跑死了几匹。 河北的州郡虽然富庶,但占地面积却不是很大。 冀州、幽州,这两个州加起来的面积还不如荆,扬一州。 扬州一州甚至可匹配三四个冀州的面积。 张飞和黄忠轻装减行,速度极快,只用了四日的时间就赶到了邺城。 而此时,冀州也接到了刘俭的调令。 沮授与审配商议之后,由沮授亲自带领这一万大军前往前线相助刘俭。 而张飞和黄忠则是在军中抽调了百余骑兵,星夜兼程,再次赶往司州。 那张飞当初所统辖的黎阳营将士如今在哪儿?为什么没有跟张飞一起去? 黎阳营的军士们大部分还在河北的。 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自成一营,而是作为骨干力量在各军中担任中级军官。 张飞当年做黎阳校尉时,麾下曾经统领着一千余黎阳营的军士。 黎阳营是汉朝政府用来对抗北方鲜卑政权安插在河北的一支精锐,经常主动前往边境与鲜卑抗衡,战斗经验丰富。 这些黎阳营的将士是大汉最精锐的兵士,这些士兵装备齐全,整体素质很高。 黎阳营的将士本来到了一定时期就要更换,但是河北已经为刘俭所占据,黎阳营已经成为刘俭的私人部队,朝廷方面也自然不会在三河六郡再征调猛士往黎阳营填充。 这些留下的黎阳军士会到底要不要留下,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刘俭没有要求黎阳营的将职全部留下,他给了他们去留的权力。 愿意留下的黎阳营将士,今后将会被分配到河北各郡以及中军中担任中级军官,作为被重点培养的骨干力量相助刘俭管理北地士兵。 当然,不仅是军事前程,他们的家人和族人若是能来河北,刘俭政府自然会对他们的家族予以最好的安排。 一千名黎阳营将士,最终有三分之二的人留下了。 而留下的这些人,也都是最有远见的人。 大汉的天下已经变成了群雄割据,原先轻易不肯离乡的那种乡族第地域的经营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人离乡贱已经不是主流了。 大部分的中原人已开始举族南迁,衣冠南渡躲避灾祸。 益州也迎来了很多的关中的迁移家族。 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哪个州郡安全,有一些先见之明的家族就都想往那个地方迁移。 东州士,就是在这个军阀混战的时期,关东士族举家迁往益州等地,被当地人冠以的称谓。 黎阳营的士兵们在河北待了这些年,受了刘俭和张飞很多恩惠,特别是刘俭对于士兵的待遇和制度,那着实不是一般的好。 不论是战死后的丧葬费用,还是作战时受伤后的安家抚恤养残费用,刘俭给的都不是一般的高。 为的就是要军心,为的就是要士兵对他的绝对忠诚。 军中的医疗部队也能保证士兵们最大的生存几率。 再加上整个河北一片欣欣向荣,黎阳营的将士们,但凡不是傻,自然都愿意留在河北。 但之所以还是有一部分人走了,也并非是他们不想留下。 而是他们的家族不愿意跟着他们个人一同迁移,有些事也不是这些黎阳营的将士个人就能决断的。 对于要走的这少部分黎阳营士兵,刘俭并没有予强留,反而给予了丰厚的安家费用,不让他们在河北白待数年。 这些将是在临行之前,很多都心中不舍,甚至还有人当众哭泣。 刘俭和张飞对于将士们的恩情,自然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还有就是他们对群雄割据时期的河北是充满了希望的。 在河北,无论是军中的士兵,还是高官贵族,或是那些在民间耕种的农户,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朝气。 刘俭给予了他们往好发展的空间,只要肯付出,生活就会变好。 “希望”这两个字对于人来说,有时候甚至比好生活本身更加重要。 于是,在大部队还未抵达之前,星夜兼程的张飞和黄忠在大战前见到了刘俭。 按道理来说,他们本来是赶不上这场战事的。 但是前翻吕布和袁绍的使者和谈,再加上刘俭派遣孙乾与吕布谈,使者往来周转确定彼此之间的利益,再加上吕布想要谋刘俭,回返荥阳之时故意放慢行军速度,然后借机偷偷转往雒阳,每一件事都耽误了一点儿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