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复兴之基 (第2/2页)
利用携带的蜀锦换取棉花种子。 丝绸之路虽然断绝两百年,但也不是不能通行,来到大汉的贵霜商人就是最好的明证,魏延算了一下两地的距离,开来回一趟大约四千里,一年半的时间跑个来回绰绰有余了。 等待商队返回的时间里,魏延会组织人手在汉中试种棉花,积攒种植棉花的经验,同时也在汉中建立棉花种植基地。 魏延已经想好了,利用汉中之战将六成以上的汉中之民迁移至成都、长沙一带,余下的汉中之民将聚集在南郑、汉水两岸生活。 毕竟气越发的极端,粮食产量一降再降,汉中的百姓清查过后有近六十余万人,根本无法自给自足,与其从荆、益二州运粮支援汉中,不如自己去南方种来得实在。 魏延已经和刘备通过气了,在汉中之战结束后,荆、益二州只会负责驻军军粮,不再负责汉中百姓的所需,这一点也得到了刘备、伊籍的赞同, 毕竟汉中道路艰险,粮秣运输损耗率极高,致使每一斛粮秣的单价直逼出口价,白白损耗那么多利益,这谁能受得了。 至于滞留汉中的百姓,魏延只能一句抱歉,谁叫你们冥顽不灵好歹都不搬的,当然,魏延也不会赶尽杀绝,汉水两岸那些肥沃的土地他们可以自行耕种,也不至于被饿死。
空置下来的汉中之地,魏延打算将西凉的羌人、南中的蛮族,荆州的蛮人、山越,甚至是以后会接触的匈奴、乌桓、鲜卑等异族迁移过来,毕竟这么多的人力资源不加以利用可惜了。 当然,此计划目前不具备可实施性,因为刘备还心存顾虑,毕竟汉中作为龙兴之地,在大汉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迁移一群异族来干什么。 为此,魏延只能暂时将计划搁置,待那百余株棉花收获,而后将其制成棉衣、棉被时,相信刘备应该知道怎么做。 现在就看霍峻的了,一旦找到了甘蔗,那西边种棉花,南边栽甘蔗,东边晒海盐,北边产资源的经济战略将布局完成,届时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不管是荆州派、益州派、元老派还是中立派,都会将目光聚焦于外部,内部的政治斗争不攻自解。 届时在内外齐心,民富兵强的蜀汉面前,他倒要看看曹魏和孙吴怎么挡,借用后世一句话:飞龙骑脸怎么输!。 …… 兀自遐想片刻,魏延将种子收入怀中,随后摊开笔墨纸砚,动笔写起种植棉花的参考建议,魏延虽然没种过棉花,但前世种过向日葵之类的,总有点经验可借鉴吧。 加上前世随父母在边疆居住过好几年,对棉花的习性、播种、收获还是比较了解的,在大汉魏延甚至可以骄傲的喊出: 没人比我更懂种棉花! 洋洋洒洒写了一下午,光白纸就用了七八张,看着案几上一沓的成果魏延十分满意。 不愧是我! “咚咚咚~” 魏延自我陶醉片刻,一阵敲门声响起。 “请进” “咦,叔至,你怎么来了?” 看着推门而入的陈到,魏延感到十分惊奇,不在南郑陪刘备游山玩水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莫非刘备要来阳平关?。 “魏将军,石泉大捷,黄老将军大破曹军,并生擒夏侯渊,主公差末将前来传达捷报。” 陈到一脸兴奋的到,随后将捷报递了过来,里面记有战役的详细经过。 “好!” 魏延拍案而起,果然是宿命的对决啊,夏侯渊终究是栽到定军山组合手里,随即魏延打开捷报细细阅读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