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71章 治蝗 (第2/3页)
“回禀陛下,微臣愿往!” “既然郁爱卿愿前去,那朕便放心了!” 朱棣神色稍缓,郁新在洪武二十六年之时,便奉旨制定《灾伤去处散粮则例》。 而且,从洪武二十六年起,大明凡是有什么大灾大难,赈灾云粮之事,必然少不了郁新。 因而,对于郁新,朱棣是十分的放心。 一旁,杨靖与蹇义两人,对于朱棣这些神态,虽然有些吃味。 但救灾这种事,他们还真是不得不服。 郁新拱手道:“多谢陛下信任,微臣定当竭尽全力!” 朱棣再次看向杨靖与蹇义,“虽然此次救灾,由郁卿家前去,但还要调查河南官员不奏禀的原因,都察院与吏部也需派人前去辅佐郁爱卿!” “微臣遵旨!” 蹇义与杨靖两人急忙应道。 “嗯!” 朱棣微微点头,便看向郁新,“不知郁爱卿还有何要求?” 郁新思索片刻,便直接问道:“启禀陛下,微臣有事,想要请教一番顺德郡王殿下!” “哦?” 朱棣眼神一定,“郁卿家要问何事?” 郁新直接道:“回禀陛下,微臣此次前去河南,主要防治蝗灾。 微臣记得,前几年,顺德郡王殿下便建议陛下利用蝗灾,将鞑靼人一举击溃,想必顺德郡王殿下,对于蝗灾十分了解。 因而,微臣临行之前,想要向顺德郡王殿下请教一番,对治理消灭蝗灾,可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朱棣点头:“此事当问!” 殿内众人,便齐刷刷的看向郭安。 郭安思虑片刻,便直接说道:“回禀陛下,对于蝗虫,微臣之前还真看过一些书籍。” “……” 朱棣与郁新几人,都忍不住神情怪异。 谁家好人没事,去专门看那些关于蝗虫的书籍?而且,还能收集到? “宋之时,那位董季兴先生的《救荒活民书》之中,便记载过:蝗初生如蚁,只能跳跃不能飞行,易于扑打…… 又记,蝗在麦苗禾稼深草中者,每日侵晨,尽聚草稍食露,体重,不能飞跃。 地下,还有虫卵……” “但是,根据我综合一些关于蝗虫书籍,总结出: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又数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害之所以广也。” “治蝗,可从三种时间段入手,虫卵之期,掘土坏其卵。 蝻之期,只能跳跃不能飞行,易于扑打,还可吃食,可差人专门捕捉,朝堂当设下赏赐,任何人不可阻拦。 等其长出翅膀,便成了蝗灾。 到了这时,蝗灾便开始不受控制,动辄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于是,便需要蝗灾之地的百姓,通力合作,出动鸡鸭大军,让鸡鸭出动,吃食蝗虫。 又或者,编织大网,捕获蝗虫。 还可挖上一个个入坑,上窄下宽,等到了黑夜,在土坑之中铺设煤炭或是柴火。 将其点燃,发出耀眼火光,蝗虫便会被吸引过来。 等到蝗虫钻进坑洞之中,用火药引爆,或是增加柴火,可将蝗虫烧死!” “……” 随着郭安说着,整个大殿内顿时冷寂下来,所有人都满脸惊诧。 “郡王殿下竟然对蝗虫如此了解,还有如此克制之法?” 郁新朝着郭安恭恭敬敬的行礼。 “都是从书籍上查阅而来,还当不得郁公这般!” 郭安急忙说道。 郁新再次说道:“郡王殿下之言,对下关治理蝗灾十分重要!” “这是自然!” 郭安微微点头,并没有过多客气,而是继续说道:“另外,我还查到,蝗虫具有有迁飞、集中和选择产卵地的习性! 因此,不论如何,治理蝗虫,提前消灭蝗虫产下的虫卵最为重要!” 听此,郁新两眼一亮,急忙问道:“敢问郡王殿下,不知如何寻找蝗虫的虫卵?” 郭安继续道:“在干旱的季节之中,蝗虫喜欢将虫卵产在土壤比较湿润的荒地之中。 而若是在雨水较多的季节,或是州府之地,那些蝗虫喜欢将卵产在未受水淹的河堤、沟埂等较高的地段。 尤其是一些土质坚硬,但是也不可太过坚硬,也不可过分松软的土壤之中……” 听到这,朱棣更是一脸惊疑,“这些,郭卿也是从书籍之中看出来的?” “回陛下,这些不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