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投送 (第2/3页)
并没有立刻睡去,而是在脑子里不断回忆着自己刚下卡车时看到的那一幕。 堆积如山的武器箱,络绎不绝的卡车和叉车,还有极远处临时跑道上停着的一架大型运输机。 很显然,正如上级所判断的一样,有人在背地里支持着达尔富尔的革命阵线组织。 这些人的老板自然是老美,这不用怀疑。 可要怎么才能拿到证据,摸清楚他们的下一步计划,并且把消息传递出去呢? 那些已经运到的箱子里有什么? 那些可能还要继续运送过来,暂时还没到达的箱子里会装些什么? 这都是问题。 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己方的下一步行动就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依据。 到时候,即使真的实现了军事观察,也只能被迫陷入被动。 这可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刘光宇的呼吸渐渐慢了下去,他的脑子里还在不断闪烁着断断续续的画面,但意识却已经变得模糊。 然而,就在他即将睡去的前一刻,窗外陡然爆发的枪声却又让他瞬间清醒。 他一个翻身跳下床,紧紧趴在地面上。 子弹呼啸而过,击碎了窗户的玻璃,碎片散落了一地。 整整十分钟之后,枪声才逐渐停歇。 刘光宇警惕地爬向窗口,在距离窗口几米的位置半蹲着站起身,谨慎地观察着窗外的情况。 而他看到的,却是自己在其他地方早已看惯了的场景。 被拖走的尸体,和地上淋漓的血迹。 很显然,这一次,爆发冲突的双方可不是革命阵线和苏丹军方。 而是达尔富尔平民,与割据军阀。 结果毫无疑问。 那些胜利者手里拎着漆黑的、带着专业瞄具的步枪,乍一看上去,甚至会以为他们是来自哪个国家的特种部队 刘光宇的瞳孔收缩了几分。 他意识到,美方在这里做的工作,可能比上级之前预计的,还要多得多 另一边,就在刘光宇成功进入达尔富尔地区,开始为后续的“军事观察”动作收集情报时,陈念这边也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在上级做出决策之后,他便立刻收到了消息。 事实上,这条消息是出乎他的意料的。 在他的预期里,上级应该会采取更加保守的应对策略,比如利用国际舆论造势、引发国际关注、联合其他成员国施压等等。 毕竟,这是这个年代的华夏最常使用的手段。 虽然效果不佳,但相对的,安全性也比较高。 简单来说,就是不容易让己方卷入纷争之中。 但现在,从上级的态度来看,这样的手段显然已经不是最优解了。 当然,在想清楚前后关系之后,这样的结论实际上也不难得出。 这一次,老美要动的是我们在非洲的基本盘,也是我们后续发展的重要储备基地。 无论如何,上级都不可能消极应对的。 所以,在确认了消息和后续计划的真实性之后,陈念也立刻想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事情。 所谓的军事观察,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劝架的。 军事观察员会在冲突区域组织各类巡逻,监督停火线、军事分界线,监管当地的武器使用情况,调查违反停火协议的孤立事件,并对其进行公开和报告。 各国派出的军事观察员并不具备多强的武装,他们的安全,依托的实际上是驻守在当地的维和部队,或者进一步说,依托的是派出维和部队的那个国家。 所以,要想保障军事观察能够顺利且安全的进行、要想保证军事观察的目的能切实实现,最重要的要素有两个: 第一个,国家实力必须达标,并且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一部分,限制的是“官方政府”的行动,它可以保证当官方政府违背停火协议,甚至对当地军事观察员造成威胁时,派出军事观察员的国家有能力对其进行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政策、外交方面的全面制裁。 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将该国直接踢出世界牌局。 考虑到这种后果,任何一个主权政府都不可能随意对大国的军事观察员不利,甚至还要不遗余力地保证其安全。 这一点,目前的华夏毫无疑问,已经能够做到了。 但第二个,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