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校园里的最后一天 (第2/3页)
,书香门第,大户人家,反而更保守。” “这是什么道理?” “谁知道呢?初生牛犊不怕虎吧。王建成在大学以前生活的环境都比较单纯,可以说,他看待这个世界,大部分时候都是带着滤镜的。” “所以,一些很难的事情,在他眼里很简单。” “也真亏了他本来就是个天才,要不然,他这样的人,会吃很多很多的苦的.” 听到这里,陈念突然沉默下来。 虽然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他确实想到了很多。 是的,从根本上来看,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孩子,他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密度、信息真实度,其实都是不同的。 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后,会彻底把农村和城市割裂开来。 在上一世,发达的网络算是填补了一部分差距,但同时,大数据又把情况引入了另一个极端。 为什么农村地区会出现大量的精神小伙、鬼火少年? 说到底,还是信息差的问题。 他们的眼前也被戴上了滤镜,并且还是“不那么好”的那种滤镜。 相比起王建成,他们更加.不幸。 注意到陈念的表情,李想奇怪地问道: “怎么了?想到啥了?” 陈念摇了摇头,回答道: “想到了很远的东西,有关信息权、受教育权的问题。” “那确实很远我大概能猜到你在想什么。” “不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你担心的问题,在现有的信息模型下,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 “哪怕以后网络继续发展下去,接入互联网成了所有人最基础的权利,信息差仍然不可能消除。” “因为,人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筛选自己偏好的信息——这就是茧房。” “而基础和起点较差的那些人,一辈子都会被困在不好的茧房里。” “先要解决这个问题,信息模型必须被彻底打破-——也就是说,必须用技术,推翻现代传播学的所有逻辑。” “这可不容易。” 说到这里,李想突然笑了,他继续开口道: “要不你试试?如果能做成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陈念微微沉吟了片刻,开口问道: “你有想法吗?怎么去打破你所说的信息模型?” “那我想法可就多了!” 李想立刻兴奋起来——不管怎么说,他也算是半个“研发人员”,在这方面保有热情,也是最基本的素质。 “最简单的拉平信息差的方式,就是让信息差不存在。” “.你这不是废话吗?” “不是,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服务器,定向对所有合适人选灌输同样的信息,智脑,你知道吧?” “???你这个思想很危险你知道吗?” 陈念严肃地说道。 “哎呀我知道,我只是举这么一个例子,这是最极端的情况。” “但事实上,在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对这样的方式做出优化。” “比如,我们可以逆转大数据偏好,主动打破信息茧房,向特定人群集中推荐特定内容。” “或者,我们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尽可能地拓宽信息来源.” “我还是觉得第二个比较靠谱。” 陈念立刻打断道。 虽然说“主动打破信息茧房”这种提法听上去很美,但一旦开了头,发展到最后,仍然是“思维控制”那一套。 从长远来看,它绝对是弊大于利的。 “那就是脑机了!光靠互联网普及是不够的,人类接收信息的效率太低了,无法打破信息传播阈值的话,怎么都无法打破茧房.” 李想一脸的兴奋,仿佛光明的未来就在眼前似的。 但陈念却知道,别说能够双向传递信息的脑机了,哪怕是用简单地输出和识别电信号,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是要靠自己啊。 想到这里,陈念开口说道: “你还是先别想太远了走吧,过完毕业典礼,就该去成都干大事了。” “比H-20还大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