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茶的岁月_第五十六章:晓风残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晓风残月 (第3/4页)

下了信康的头。事后二人哭泣着向家康报告信康的最后情形,家康伤心之余,突然问通纲介错时用的是哪把刀,通纲回答说是“势州村正”,家康顿时脸色大变。

    “为什么家康反应这样大呢?”信澄着地翻滚,从丹巾羽带的小子手里拿过熟透的猄腿,举在我跟前比划,说道。“我来解说一下这一幕它背后包含的秘辛。也就是隐藏的支线和伏线情节……”

    原来家康以前的两代当主都曾死在村正刀下,首先是史称“守山崩”的悲剧,家康的祖父清康于天文四年在尾州亦即尾张攻打守山城时被家臣弥七郎暗杀,当时弥七郎用的就是村正。此后他们家一直积弱,过了许多年,家康的父亲广忠又被近臣八弥刺杀,当时八弥的配刀也是村正。家康本人幼年在骏河时也曾被村正刀伤了手指,信澄告诉我的这些虽然都可以说是巧合,然而后来在庆长五年关原大战中,有乐之子“河内太守”长孝的尖锐长鎗又误伤了家康的手指,即家康早年受伤的那一根手指,更巧的是此长鎗也是势州村正炼制的兵器,这一切不得不让家康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诸如此类倒霉事都使村正与家康一族紧密相关,而且无一吉兆,后来家康断定:“村正刀是专门作祟我家的妖物。”并下令毁弃所有村正刀。也正是因此到了江户时期,虽然势州村正的刀工仍然在制刀,但迫于幕府的压力,也没有人敢公然携带村正刀了,以前铭刀村正也都被改成了无铭刀或者伪装成了其他的刀铭。

    剑相学开始流行后,人们便能从刀的锐利品格等方面判断吉凶,而江户年代的太平之世并不喜欢太过锋利的实战打刀,这时以锐利和适于实战出名的村正也是由于这一原因而开始被称为“妖刀”、“邪剑”。早年家康在世之时,他已认定村正即妖刀。

    村正妖刀的历史,远从家康祖父那一代就结下奇怪因缘。虽然没有一定的理由,但是自从家康还在三河的时候就对刻有“村正”字样的刀十分厌恶。首先是因为,家康的祖父清康在天文四年被自己的家臣弥七郎用“千子村正”斩杀,从右肩一直到左腹被劈开。这可以说是这段“恶因缘”的开始。

    经过种种不祥的经历,家康掌权后命令废止村正,不许使用。家康的命令在老百姓中引起了极大的波澜。大臣们都不使用村正以避免招致幕府不必要的怀疑。不久,村正就成了“家康天下”不许触碰的禁忌。有感于村正的锋利,很多人将村正的名字改为正宗或者正宏,或者将村正的名字消去继续佩带使用,但是这在当时也是完全不被允许的。风声最紧的时候,私藏“妖刀”甚至会被问罪赐死。

    幕府对村正的反应也使妖刀在民众中有了广泛而且离奇的传言。久而久之,民间流传的说法就是村正会给它的主人带来不幸。

    “村正”是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居住在伊势桑名的著名锻刀工匠家族,在他们的手里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产品。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村正不仅锻造刀,而且他们制作的短刀和鎗等诸般兵刃也很多,这些兵器都被称做“村正”。

    为什么与家康一族相关的不幸事件都与村正有关呢?事实上当时伊势那个出产兵器的桑名之地与三河一带通过海上交通经常进行贸易,刀剑作为伊势特产大量流入三河,因而村正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武器在家康那里广泛装备,甚至连步卒“足轻”也装备有锋利的村正刀,而且据忠教那家伙写的《三河物语》记载,当时三河武士的战斗斩杀数量相当高,不过训练时的负伤率也是很高的,显然这些都是由于村正刀太过锋利的缘故,弄不好就会伤了自己。作为一种在家康那边广泛装备的武器,要不想和他家拉上干系恐怕都是困难的,毕竟他家的诸位死在村正刀下的都是由“自己人”杀的。我觉得虽然是家康本人首先提出了“村正妖刀说”,但他恐怕也对其未必真的相信,只是一连串的巧合使他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莫名恐惧。后来到了大坂之阵,“专与家康作祟的妖刀”这一说法被反抗他的志士们所利用,纷纷在自己的配刀刻上“村正”的刀铭。

    信澄他们为逗我开心,演完家康的世代冏剧之后,又在庭院里继续演绎各种自杀场景。

    信孝用茄子蘸酱料往墙上题诗,演出越前豪强朝仓家族的义景迎来了自己悲惨末日的那一天。信澄蹲一边念旁白:“在鎗林弹雨中,义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决定自戮。下达了抵抗命令后,义景拿起笔砚写下了自己的辞世诗,总结了自己失败的一生。”

    随即信孝拿茄子戳自个儿,演绎那天傍晚,义景使用爱刀自戕身亡,享年四十一岁。历经五代持续百年的名门朝仓家族也随着义景一起灭亡,曾经繁华热闹的一乘谷也在大火中化成了灰烬。

    同骏河的义元家相似,出身名门的朝仓家族自孝景以来历代都是文人。京都许多公卿贵族为了避乱逃到越前,极大的繁荣了一乘谷的平和风气。产生了当时第一儒学家宣贤等著名文人,当时被称为“连歌第一人”的宗祇、宗长,“五百年内的大学者”、曾出任关白的兼良大人,和歌名门冷泉家都曾慕名来投。在这种环境长大的义景犯了与义元家相同的错误,重文轻武的结局只能以家破人亡收场。

    “他使我想到晋代陈寿所著‘三国志’的袁绍,”信孝抱着死兔子模仿一个痛失孩儿的伤心父亲,唏嘘道,“义景除了文艺造诣极高以外,基本上一无是处。当心爱的儿子去世后。义景对政事更无心搭理,连义昭来到越前,上洛的机会摆在面前,他都无动于衷。”

    不知义景有没有意识到,他遇到了改变人生甚至改变历史的最大机会。已故将军义辉的弟弟义秋到访越前一乘谷。两年前,将军义辉因三好家臣久秀一伙的袭击身亡,弟弟周暠和周皓随后也皆遇害,在奈良一乘院出家的另一兄弟义秋逃亡,辗转于近江、若狭等地。前将军的亲弟弟来投奔,义景自是大喜过望,一连多日不断召开赏雪、赏花等欢迎宴会,并为义秋举办了元服仪式。此时,义秋改名为义昭。虽然义昭劝说义景尽快出兵上洛,但义景却百般推脱,迟迟没有任何行动。也有人认为,身为前久大人的妹夫,义景似乎另有算盘。

    随后义昭离开了义景的领地,在我家翁的陪伴下,与光秀、藤孝一起去岐阜投靠信长。

    信长要求义景一起上洛,但高傲的义景没有响应,而且还表示出了对信长的鄙视。愤怒或者装出愤怒的信长在畿内平定后,着手收拾义景。

    随即信长陷入包围和背叛的浪潮,忠教所记载的“三河物语”提到此时信长对义景说:“天下是朝仓大人所有,我将不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