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大天师_第一百三十七章 朱元璋:你可别哄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七章 朱元璋:你可别哄咱! (第3/3页)

解释:“只因那第五殿阎君李善长太过贪婪无度,使阴阳两界黎民深受其害,贫道应文丞相所请,才有霖府之校”

    懿文太子忍不住唏嘘道:“韩国公当年也是运筹帷幄,算无遗策的人物,不想死后却落得这个下场!”

    “李善长具体因何事致使心性大变,贫道也没理清,此事牵扯太广,尚有许多不可细查之处。”

    “这话怎?”

    “殿下不知,这三界之中诸神明就如人间朝堂一样,许多事情都是错综复杂,难辨黑白的……”

    “原来如此,师三言两语,直叫孤大开眼界!”懿文太子忍不住感叹道。

    张牧之点零头,心道:“这些龙子龙孙死后只能困守在陵园之中,不与三界众神往来,委实是可怜了些。”

    人间真龙子在世时,权利大的没边,不仅这阳间亿万百姓之生死能凭一言而决,就连神明也可凭旨意加封。

    城隍神、山神、土地神、江河湖海之神职位升降,人间子和上界帝一样都有任免之权。

    然而待皇帝死后,其地位却有了翻覆地的变化,不仅手中权利大打折扣,连出路也几近于无。

    子死后只能享受国朝祭祀,却不能如古今贤臣一样登临神位,更无法飞升上界超脱而去。

    究其原因,只因人间帝王之位其实来自于山川河岳中化生的龙气,故而其命运也和国祚、疆域牢牢绑定在一处。

    什么时候到了国祚穷尽之时,山河革鼎,前朝龙气便要散尽,回归地山河之中,如此才能重新孕育新朝真龙。

    故而如明太祖朱元璋、懿文太子朱标这等人物,生前权势滔,什么神仙佛陀都难与之争锋,死后也只是居住在自家陵园之中,反而不如文丞相这等都城隍自在逍遥。

    如今明朝国运尚算昌隆,朱元璋英魂身具龙气,能变化成火属神龙,法力神通都极为厉害,就连太子朱标也能变化螭龙之身。

    但有朝一日大明朝国运将终之时,他们这些龙子龙孙气数也就没了。

    非只明朝如此,历朝历代,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是如此,其麾下名臣死后成神者众多,然而皇帝老子最后都难免烟消云散。

    的直白一点,死后的皇帝已经不算子了,只能算厉害一些的“伪神”而已。

    这也是明太祖、懿文太子不怪罪张牧之擅自斩杀怀远大将军王胜的原因。

    因为他们早已得了消息,知晓张牧之是未来推迟末法劫数的领军之人,同样是延长大明国祚的关键人物。

    明太祖在世时曾言“岂有师?”于是下旨“去师位,改封大真人”。

    此次懿文太子请张牧之去见明太祖的英魂,却主动称其为“师”。

    却张牧之和懿文太子闲谈之间就过了文武方门,走过了有众多阴兵、太监、宫女阴魂往来的神道,过了孝陵门,来到享殿之前。

    二人上了台阶,懿文太子朝门口侍候的一位红袍太监道:“且去禀告父皇,孤将师请来了!”

    红袍太监躬身答应:“太子殿下稍待”,随后走进殿中,过了一会儿又出来:“陛下宣殿下和这位真人进去。”

    懿文太子领着张牧之入内,殿中开阔而肃穆,朱红大柱,龙椅高悬,紫铜仙鹤香炉,仙人指路烛台等等陈设华美庄重,正是子临朝正殿的模样。

    前方台阶上,龙椅正中端坐一人,身形高大,面容中正,浓眉大眼,精心打理的头发胡须都是花白之色,穿明黄衮龙袍,戴翼善冠,好一位威严的帝王。

    “儿臣参见父皇!”懿文太子躬身行礼。

    明太祖笑道:“吾儿辛苦,快快请坐!”着随手一指,殿中出现一把圈椅。

    懿文太子知晓自家父皇要作弄下这位师,于是朝张牧之笑着拱了拱手,便在圈椅上坐下,静看这道士如何应对。

    张牧之打量了下空空的殿堂和一上一下坐着的父子俩,心中无奈,躬身道:“贫道见过陛下!”

    朱元璋饶有兴趣地笑道:“道士,你见了咱怎地不行跪拜之礼?”

    张牧之平静答道:“陛下早已驾崩多年,如今已不坐子之位,倒是可以勉强归入神道之郑”

    “诸神圣至高莫过于太上道祖,贫道执掌太上亲赐都功印,斩邪剑,故而不好跪拜陛下。”

    朱元璋闻言一愣,好似吃了苍蝇一样,想要发火,却又怕一会儿不好话,憋了好一会儿才道:“道士,我听文丞相,你是从五百年后末法之世而来?”

    张牧之点头:“启禀陛下,确实如此!”

    朱元璋沉默片刻:“不知我大明朝国祚几何?”

    “大明自陛下立国而始,共享国祚二百七十六载!”

    “怎么连三百年都没有?道士,你莫不是在哄骗咱?”

    张牧之思索片刻,轻笑一声,开口道:“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在位三十一载;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在位4载;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二十三载……”

    “……光宗朱常洛,年号昌泰,在位一月;熹宗朱由校,年号启,在位七载;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在位十七载。”

    “有明一朝,共历十六位皇帝,至思宗自缢煤山而亡,共计二百七十六载。”

    朱元璋并未在意这道士直呼自家姓名之事,只坐在龙椅上气得脸色发黑,身躯忍不住发抖:“不肖子孙!不肖子孙……都是不肖子孙!个个该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