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左传》与《周易》(二十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左传》与《周易》(二十九) (第1/3页)

    第六章:《左传》一书记载史巫错“以《周易》筮之"的历史成因

    第二节:八卦符号取象筮法的历史成因

    由上所述而证明八卦(符号和名称)是脱胎于春秋战国(有《左传》记载春秋史巫的八卦取象卜筮例子,及清华简《筮法》上的六十四卦符号与八卦符号配干支)史巫卜筮的那套符号工具,即六十四卦符号和名称。而卜筮上的六十四卦符号工具,正是有《周易》一书所用那套符号和文章名称衍生而来。把六十四卦符号里分八卦符号而纳入物象,从八卦取八种物象,到众多取象用于通神卜筮人事吉凶,这是由《左传》里筮例(卦例)所看到的。而那些筮例只是将那套符号里三联体组合符号,而命名为八卦符号以取象,用于卜筮,还没有出现阴阳五行生克而用于卜筮。可那套符号早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而到几百年后的春秋战国才成为八卦筮法工具;犹同早在商代产生的干支符号,到近千年后的战国才与八卦符号相配合,演变成筮术工具。再到西汉又演变成“八卦纳甲筮法”,不但六十四卦符号按八卦分八宫纳入干支,而且又将五行配入天干地支符号里,一并变成算卦工具。再到唐末宋初,又产生了八字算命术,依然是将干支符号配五行属性变成八字算命工具(俗称“四柱”,或八字算命)。而那套天干地支符号,不过在产生的商代,只是用于记日符号工具而已,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算卦与算命工具,而是一个逐步演变过程。同理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也是个逐步演变过程,才有一套记事工具符号,演变成八卦筮法上的六十四卦符号工具。

    那么,为何早期的记事符号工具而到后来都演变成迷信工具呢?换言之其历史成因是什么?

    这与中国前后封建时期里"神巫"文化迷信的连续性分不开。对这一问题,正如张光直先生的《考古学专题六讲》里对中西古代文明不同的转变方式,即“连续性”与“突破性”这种历史文化所言那样。

    “我们可以看出两大空间的不同方式。一个是我所谓世界式的或非西方式的,主要的代表是中国;一个是西方式的。前者的一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期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即西方式的是一个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束缚的突破。”(《考古学专题六讲》张光直著,三联书店出版,2010年1月北京第1版,第18页)

    正因神巫文化在世界人类发展史上,都有所表现,但唯有中国前后封建时期里神巫迷信非常强大,并且又是个历久弥坚,可以说中国前后封建时期里,是个"神巫之国"。从史前到文明的过渡,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连续性”,对比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不同,还如张光年先生所言:“中国文明是萨满式的文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特殊之一。”

    根据张光直先生的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是所谓萨满式的文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个特征。”(《考古学专题六讲》第4页)这里的“萨满”就是巫师,那么所谓“萨满式文明”也就是巫术式的文明了。

    正是"连续性"与"萨满式",决定了中国古代神巫文化不间断的衍生着,正与原始的宗教——巫术有关。

    “《金枝》一书的作者弗雷泽将人类的进化分为三个时期,巫术,宗教,然后是科学”。(见《宗教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师宁译2005年版第52页)

    “弗雷泽在研究中采用了探求现象变化的历史角度;也就是说,他考察了不同时代的实践活动与风俗习惯。他将巫术的出现置于世界的开端,而宗教的发展则放在其后。宗教一点点地取代了巫术的地位,但是,即使是在技术先进的社会,巫术也不会完全消失”。(《宗教社会学史》(意)罗伯托·希普里阿尼著第51页)

    “巫术也是由信仰与仪式构成的。与宗教一样,巫术也有自己的神话和教义,不过这些神话与教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也许是因为巫术追求技术与功利的目标,因而它不在纯粹的沉思中浪费时间。巫术也有自己的庆典,祭祀,祈祷,吟唱和舞蹈。巫师乞求的那些存在物和他调动的力量,不仅与宗教诉诸的力量的性质相同,而且它们往往就是同一种力量。在原始的社会中,死者的灵魂大体上就是神圣物和宗教仪式的对象,然而与此同时,它们又在巫术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在美拉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在古代希腊与信奉基督教的各民族中,死者的灵魂,骨骸和毛发,都是巫师经常使用的法器。”(杜尔凯姆转自《宗教社会学史》第80页)

    西方学者把“巫术”放在人类进化的初端,应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作为中国史前同样最先是巫术文化(或称原始宗教)的产生。世界各地的原始宗教都有一定的形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万物有灵的观念是处于人类发展非常低级阶段的部落的特征”。这样的宗教形式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存在过。不同民族的古老的神话有着相同或者类似的构成元素。人类在进入农业社会之前的旧石器时代,是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一般以氏族为单位进行。中国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存遍布南北各地。这个时期人类社会的原始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在远古时代里中国人在原始宗教习俗方面与世界各地居民没有什么特殊。世界各地所有原始宗教元素都能在中国史前和进入文明社会里找到。鬼神、图腾崇拜,各种原始性宗教活动,诸如祭祀,巫术,占卜等在中国史前与进入文明时期里普遍存在。

    从考古资料表明,早在2万年前,原始中国人就有了神灵观念。从考古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将要结束的时期,人类活动遗址出土的随葬品,石珠,骨坠及人骨被大石所压与陶器上涂朱现象,表明原始宗教的灵魂观与巫术的密切关系。图腾崇拜的内涵是由动物崇拜到灵物崇拜。图腾最初应与狩猎和采集活动有关,应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物。学者研究,由图腾崇拜,又分化出两种信仰形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氏族血缘观念的产物。

    随着人类与农业活动的密切关系,出现了天体与天神崇拜。天体或天神崇拜的连续性贯穿在早期农耕文化的始终。

    新石器时代中国广大农业地区已经普遍将影响农业收成的天神作为祈祀对象。早期对天体崇拜,正是商人对“帝”神与周人(西周)对“天命”崇拜观念的持续。

    对神灵的崇拜离不开祭祀活动,祭祀之目的是求得神的娱悦与恩赐。祭祀贯穿着对神灵崇拜的始终。从考古上发现史前人类诸多祭祀设施(如近年考古发现的三星堆祭祀坑最为典型,以及通天功用的青铜神树),为祭祀坑,或祭坛。有祭祀也就产生了祭师。学者研究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祭祀活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职业祭师已经出现。其具有沟通神的能力,成为神的代言者,由此也成为权力的拥有者。祭师就是通常所说的巫,觋,即巫师。职业巫师的出现,也是阶级分化的过程。

    巫师是神的原始宗教人物,巫师如何去通“天”,是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正如张光直先生在《考古学专题六讲》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