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_第四百四十六章 东岸日本公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六章 东岸日本公司 (第2/2页)

们做文案,财务及部分管理工作.总之.东岸公司虽然刚刚起步,但很快便进入了角色之中.

    魏博秋对日本公司的经营也颇为上心(据小道消息魏博秋本人认购了五百股日本公司的股份),他对邵树德在山东搞得那一套打土豪分田地实在不感兴趣,对那个自称是"**员"的上司也是敬而远之.他还是比较倾向于用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将一大批军人拉拢进来成为股东,共同开发虾夷地,增加本地的产出,以尽力盘活黑水地区的经济.

    6月1日的时候,第一批1500名青州移民乘船抵达了钏路港.他们将在这里伐树开矿(开发钏路煤矿),种.地放牧,修建房屋港口等等,总之就是做各种建设.在魏博秋的规划中,整个虾夷地被分成了四块地区,即:岛南,岛中,岛东和岛北地区.

    在这四个地区中,岛中地区的条件应当是最好的,后世日本北海道的首府札幌就位于这里,这里有石狩川一带的水田农业(水稻种植),空知的煤炭,日高的畜牧(主要是养马),此外还有沿海的渔业.

    岛南地区的条件比起岛中来略有不如,因为这里的农业条件以旱地为主,而且土壤质地也较差,但胜在气候温和,后世这里是农业种植(蔬菜,园艺)与畜牧混合.当然在这个时空,此时这里已被松前藩控制住了,并且有着两万多的日本移民,他们在沿海地带捕鱼,种地,开矿,忙得不亦乐乎,但不知为何畜牧业却始终没能发展起来,也许是因为日本本土比较缺少大型牲畜吧.

    至于岛东和岛北地区,条件相对而言就差了不少了.首先这些地区冬季比较严寒,但夏天气温又较高,因此只能种一些土豆以及蔬菜了,也就偶尔有一锌近河流湖泊的地方适合进行谷物耕作,前提是你先将这心地的土壤进行改良.要知道,这里很多的土地由于长期处于湿冷环境之下,大多是泥炭土,土壤本身的营养成分较少,并不适宜进行大面积的农业耕作.

    更何况,在岛东及岛北地区,特别是那些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经常产生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而很不幸的是,目前东岸人占据着的钏路港就是这样,本地的早期移民们已经尝过一次洪水泛滥的滋味了.

    因此,在魏博秋的计划中,目前东岸人能够安心开发的岛东及岛北地区,还是将以旱地土豆蔬菜种植为主,间或夹杂着一些旱地燕麦,黑麦种植.除此之外,大量的湖泊沼泽区,洪泛区则将被暂时划为畜牧用地,用以放养大量的牲畜.等以后有条件的时候,再组织大量人手去这些地区筑坝修堤,开挖人工水库,改造农田.至于现在嘛,还是先搞搞畜牧好了,这能够让人快速见到效益,毕竟日本公司也是需要赚钱的嘛.不能让股东们在几年内看到收益,这对魏博秋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

    这里的畜牧业搞起来以后,还将搞起一个乳制品厂,专门生产各种奶酪,奶粉,奶油等等.为此,魏博秋甚至准备说服邵树德,以后逐步在黑水地区推广小孩奶制品,让每个小孩定期食用,特别是在长身高的关键时期,一些奶制品的补充绝对能让他们比在大明的同族们长得更高,更壮.

    除了这些农业上的设想外,日本公司还将斥巨资从黑水造船厂订购渔船,从大泊订购渔网,从烟台订购渔具,从济州订购食盐,然后花巨资培训渔民,组织专业的捕鱼队伍到附近进行捕鱼.捕到的鱼部分就地腌制或晾晒风干,部分则存入挖在地下的冰窖内,当然他们也会出售大量渔获给大泊新成立没多久的罐头食品厂进行再加工,总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利用虾夷地岛附近海域丰富的渔业资源.

    陈硕作为魏博秋的得意学生,自然对他言听计从,因此不折不扣地执行起了魏博秋的意图.这1500名青州移民抵达这里后,第一件事就是粗粗整修一些河堤,然后便是伐木造屋,同时割草喂养部分采购来的牲畜.他们都算是公司的工人,全部签订了5-10年不等的雇佣合同,每月薪水也在3-5元不等.

    除此之外,他们第二件事就是开发位于钏路港附近的钏路煤矿了,这个煤矿煤炭质地好,埋藏浅,煤层厚度也很高,后世时(20世纪初)日本人已经将这个煤矿挖到了-200米(地下200米)的深度,可见其储量之丰富.这个煤矿若是好好经营的话,当能为日本公司开发整个虾夷地的行动提供坚实的后盾.(未完待续)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