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抽象天命,你千古一帝_第174章:都是从世家大族里搜罗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4章:都是从世家大族里搜罗的 (第4/4页)

绸之路呢?”

    “丝绸之路,男不耕,女不织,却能为国家带来财富。”

    “究其原因,是因为贸易,买卖。”

    “在西域做买卖,是买卖。”

    “在南洋做买卖,还是做买卖。”

    “西域能挣的,南洋一样能挣。”

    这就是刘恪的目的,开海,走海贸,和南洋诸国贸易。

    虽说南洋是个什么情况,他也不太清楚。

    但地理摆在这里,和交趾一样,就穷不了。

    而且他还有个【自由贸易】的天命。

    不去南洋找乐子,简直浪费。

    如果真能用贸易,控制住南洋诸国的经济命脉,原材料生产地就有了。

    再说了,现在大汉的国都在琼州,离南洋极近,决不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要是等以后迁都长安了,对南方的管控力度,未必还有这么强。

    “海上?往南走?”

    这倒是群臣都没想过的事情。

    就算是世家大族,所谓的海贸,也只是借着南海、东海的水路之便利,进行沿海贸易。

    海上风浪大,走远海谁都不知道能不能安然回归,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群臣一阵讨论。

    萧元常心里有了注意:

    “陛下,若是要走南洋,势必要由朝廷组织商队。”

    “可商贸都是些低价高卖,囤货居奇,投机倒把之事。”

    “民间做些买卖,朝廷收取税赋尚可,可若是由朝廷出面.”

    商业是末业。

    不像是孝武皇帝之时,即使开设丝绸之路,也只是朝廷税收的一部分来援。

    现在的大汉,如果要进行海上丝绸之路,必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多加重视,说不定会成为主要税收。

    影响总有些不太好,地都没耕明白呢,就做生意?

    毕竟自高皇帝之时,就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不得乘车,不得购买土地。

    还必须与奴婢一样,加倍交算赋钱。

    到孝武皇帝时,还恢复了秦朝的谪戍制度,将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子孙都列人征发对象。

    而现在皇帝这么看中商业,实属有些叛逆了。

    薛嘉也是咳嗽两声,谏言道:

    “陛下,修生养息还是应以农业为本。”

    “走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风浪滔天,能收获几成,是否能如西域丝绸之路一般,还得另说。”

    “就算能获一些利,无外乎一些奇珍。”

    “乱世之中,粮秣为重,便是千金,也换不得一口米粮啊!”

    可能是因为一句话太长了,薛嘉一时间喘不过气,又是连连咳嗽。

    弄得身边的大臣,都不由得远离了他好几步。

    刘恪一听,也觉得有些道理。

    突发奇想,想要走海上丝绸之路,一则是朝廷需要修生养息,要经营。

    二则是【自由贸易】的天命,想要加以利用。

    这只是他的个人想法,也不知道能不能走成。

    群臣各自的意见,确实提出了不足之处。

    朝廷大力开展商业,对民间的影响,倒是其次。

    毕竟如果真能赚大钱,直接把外国人弄来种地不就行了。

    大汉也不是没有种植园经济的土壤。

    有野史就曾称,“交趾”一词的来由,就是因为当初让蛮夷们种地,防止逃跑,就先割掉其一根脚趾。

    不过海上的风险,确实是有的。

    刘恪也不太清楚,以如今的航海水平,能不能顺利展开远洋贸易。

    他下意识打开天命栏,搜索了一番。

    毕竟自己是开挂的,产生问题,能开挂解决最好。

    看着看着,一阵鬼魅涌上心头。

    “可以一试.”

    刘恪想着,就有几分激动,跃跃欲试道:

    “诸卿说的是。”

    “朕是有些疏忽了。”

    “海上贸易,颇有风险,如果不能应对风险,这海上丝绸之路毫无益处。”

    “既然如此,便先看一看,商队是否能抵御风险。”

    “正好廉老将军于海上,截获了大量普六茹部商船。”

    “就用这些商船,来尝试一番。”

    话音刚落。

    刘恪就觉得眉心一阵刺疼。

    【济世安民】的预知天灾自动开启了。

    “暹罗,吕宋?”

    刘恪感觉到了两地受灾,具体时间不清楚,但灾害种类都是地震。

    “刚刚才说休养生息,现在不好动兵”

    “令人修书一封送去示警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