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3章: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2/3页)
眼前的玉人,温柔恬静,一双美眸,柔情似水。 “怎么了,臣妾脸上有东西?” 姜素樘被看的有些不自在。 “没有,就是太好看了。” 刘恪顿了顿,拉起了姜素樘的手。 “朕曾经说过,收复长安后,再行登基。” “你可为后。” 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定下了至关重要的皇后之位。 但刘恪觉得,她值得。 即使剔除金陵姜氏的背景,剔除妖孽一样的弟弟姜祛寒,剔除当今唯一的龙子。 这个在宫中,各种被迫害,却没有一句怨声的玉人儿,依然值得。 —— 等到次日,萧元常、廉汉升等文武,也从置壁港回来了。 “朕让今科士子们,去往民间,协助农人们秋收。” “他们怎么做的,你们也应该都知道。” “朕以这秋收为殿试,诸卿认为,该点何人为状元?” 上朝第一件事,就是点状元。 群臣心中早有计较。 毕竟这关乎着未来朝廷的用人方向。 魏季舒和薛嘉,两人共同推举了甄富。 他们两人,之前被刘恪打发去,解决秋收人手短缺的问题。 合计之下,就是采取了类似于甄富的做法。 反正吕宋的金子够多,采取金钱激励的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秋收之中。 说白了,朝廷这种政治机器,就是研究怎么花钱。 方式方法很重要。 把钱用在刀刃上,就是能力的体现。 此外,两人也考虑了海说的出身。 海说出身寒微,多少不受朝中世家大臣待见。 老子诗书传家,寒窗苦读数十年,凭什么不如你一个破落户? 如果当了状元,仕途肯定会更加困难。 魏季舒和薛嘉的出身,也都不好,就想顺便帮一把。 状元只是虚名,往后如何走的更远,才是重要的。 不过萧元常却有些异议。 “这状元,非海说莫属。” 听到萧元常的话,刘恪微微挑眉。 其实他内心,也是比较倾向于海说的。 只是甄富确实也是个好苗子,值得培养。 两人都没有优秀到,足以跟对方拉开明显差距。 所以刘恪才会犹豫。 也正是因此,他才对萧元常如此坚决而有些惊讶。 萧元常知道皇帝心中疑惑,他拱手回答道: “海说与甄富的会试考卷,都是由臣亲自批改。” “再加上二人的秋收举止,以臣之见,两人都极其优秀。” “但是对比甄富,海说立足于天下。” “虽说在秋收时,效率不如甄富。” “但其言行举止,却能影响朝中,乃至整个天下。”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海说能脚踏实地,为民办事。” 一部分文臣,对萧元常表示支持。 海说的一言一行,对官员的表率作用,是可以预见的。 与之相反,甄富就 多少有点不可复制了。 虽然效率确实惊人,花钱也花的对,但没人有无极甄氏的家资,就算有,也很难像甄富一样,有挥金如土的魄力。 反倒是海说。 咱没钱,那就肝。 至少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是可以做到的。 至于点做状元后的舆论压力。 萧元常没怎么考虑。 魏季舒、李景绩这种道士出身,皇帝一样敢力排众议重用。 从来不用怀疑,皇帝在用人方面的魄力。 只要有才能,绝对会被放到最适合的地方。 一众世家重臣,望向了何坤。 何坤不仅仅是大部分世家重臣的领袖,还亲自参与了科举。 他的意见,举足轻重。 “臣也认为,海说理应为状元。” 何坤有自己的一番逻辑。 这科举第一要义,既不是选材,也不是教育天下。 而是牢笼志士,让全天下的聪明人,都钻到科举的牢笼里,白首穷经。 这样的话,聪明人就不会异想天开了,也不容易被歪门邪道蛊惑。 天下即使还有人想要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气候。 要是东胡八部能在一边打天下的同时,一边推行科举,再在科举的题目之中,加以约束。 指不定,兴复汉室也不会这么顺利。 “诸卿的意思,朕都明白了。” 刘恪朱笔一批,便定下了科举名次,海说为状元,甄富次之。 不过他并没有打算,直接对海说、甄富,予以重用。 两人乃至今次科举的所有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