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0章:澡盆渡江 (第4/6页)
“拿下川蜀之后,考虑开设讲武堂吧,就以岳麓书院为基础,文的要学,武的也要学。” 刘恪没过多犹豫,反正他是岳麓书院的院长,说一不二。 至于上任院长孟徽? 被他砍了。 你帮过石周曷聪,还是著名隐士,影响太恶劣了,不砍伱砍谁。 不过刘恪没动孟氏,反而直接让孟氏挑了个族中英才,担任长沙郡守,顺便还给了他们大汉商会的份额。 孟氏自然甘之如饴,孟徽是谁?真不熟。 不仅捧着朝廷,还带头批判了一番孟徽。 你就算拼着九族都不要了,也不能和东胡人沆瀣一气啊! 偷生小人,简直孟氏之耻,汉家之辱,皇帝杀得好! 雷兰还在想着学习进步的可能性,那边魏成宪直接开始请命了: “陛下,既然都已经定下了,不如由末将来担任先锋。” “末将可先行一步,率军前往渡口,再往沿海收集渡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三五百条渡船应当不是问题。” “咱们攻打荆南的速度很快,不仅是民间,一些东胡人遗留下的大小船只,也都没来得及撤走,加上咱们大汉乃是天命之所向,要想获得渡船,应当不难。” 刘恪点头,以魏成宪的能力,用作先锋,算是大材小用了。 不过作为降将,魏成宪想积极表现立功,倒也没问题。 而且虽然已经定下计策,有这样那样的渡江方式。 但总的来说,还是得按着常规的强渡方案,去做准备。 必须得全员登陆,如果只有大几千上万人,别说什么虚虚实实了,管你是虚是实,兵马不够,面对在长江沿岸,严防死守的东胡重兵,也只有被赶回水里喂鱼的份儿。 按照绣衣使与哨骑两方一同探出来的消息,算上石周曷阿邃支援而来的五万兵马,整个荆北起码有八万可战之兵。 这可不是小数目。 刘恪想了想,先锋至关重要,还是得给值得信赖的人员,便道: “这一仗,朕另有安排。” “不过魏卿新近归降,立功心切,朕也能理解。” “按照之前军师之计,朕可与你三千兵马,以吕奉父为主薄,自领一军,自罗港而出,横渡长江。” “若能成功渡江,也算是大功一件。” 魏成宪虽然没捞着先锋,但也比较满意。 兵马虽少,但能够自领一军就不错了。 只要自己好好把握,不,自己肯定能把握住。 东胡人有几斤几两他很清楚,确实很能打,但也确实打不过汉军。 有汉帝领军在孱陵港和江陵港之间,牵制东胡人,他在侧面偷偷摸摸渡江,应该不难。 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到手的功劳么? 立了功,再cao作一番,他以后的地位,肯定比在东胡时,要更高。 “多谢陛下!” 魏成宪匆匆拱手言谢,立刻便带着亲兵,下去准备了。 一边的雷兰有点欣慰,魏成宪那么积极,还是没捞着先锋之职! 看来还得是自己! 很可惜,雷兰失算了。 “赵宁。” “末将在。” “朕令你为先锋,渡江后,当为首功。” “是。” 赵宁拱手领命,言简意赅。 他不是个很会表露情绪的人,他的内心,远远没有言行那么简单。 当年他父亲,老顺平侯,在朝中世家重臣各种使绊子之下,不仅满门皆亡于战场,还让渡江之战,功亏一篑。 汉室再无重归长安的可能。 甚至临死前,都在大喊着渡江。 作为顺平侯一脉的独苗,孤儿赵宁是有这个执念的,继父兄之志,成父兄未竟之业。 当年在大汉仅剩一城,随时要亡国的时候,赵宁毅然决然,前来投奔,就是存着一丝丝心愿。 而赵宁投汉之后,皇帝就借着乱七八糟的理由,在朝堂上,将刻意构陷老顺平侯的世家重臣,拿棋盘给砸死了。 那时候,赵宁就已经深深记下。 这辈子,兴许真的有机会,带着汉军渡江,以慰父兄在天之灵的那一日。 兴许是三十年,五十年,但只要等,说不定真有机会。 只是没想到,机会来的这么快。 四年。 仅仅四年,就从一城之地,打回到了长江边。 这时候先锋一职,对赵宁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帐中众将都是一阵错愕。 赵宁居然在大帐里,还和他们在一起议事?!! 卧槽,居然见着没失踪的赵宁了??! 这可比长沙郡中百年难遇的暴雨,还要百年难遇啊! 时间一晃,便来到了四月。 汉军足足在长沙郡,休整了四个月的时间。 毕竟赈济洪灾中的灾民,确实耗费时间精力。 不过这也再度拉近了,汉军将士们和大汉百姓的距离。 所有汉军将士都参与到了赈济、救灾之中。 再加上年初陈伏甲从交趾送来,已经调教好的第一批写作监军读作政委的宣传委员,汉军将士的精气神,已经来到了巅峰。 中途还有些小意外,竟然有义士在汝南郡举义兵,号称“归义军”,带领农人百姓,反抗起东胡人的统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