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工匠 (第2/2页)
在乎姓名,历史上很多人混出头了才改的名字。 “事急从权,此策大妙。”时间紧,任务重,只能多动脑筋。 “编户时,属下发现五十多名工匠,如今有了铁矿,工匠正堪其用!” “还有这等好事?”李跃大喜过望。 流民之中本就龙蛇混杂,什么人都有,农夫、铁匠、木匠、戍卒、衙役等等。 几十个工匠并不算多,相对于三四万的人口,反而有些不够用。 “这些人一开始躲躲藏藏,后来见山上人心安定,方才放下戒心。” “不怪他们。”李跃笑道。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黑云山上若是整日打打杀杀的,谁敢出来? 大部分流民心中的最佳避难之地是江东,而不是一个山贼寨子。 要别人贡献力量,首先山上要能让人安心才是。 未设置法曹之前,山上人人自危。 “这点人不够,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成工曹记名匠人,没人每月多补偿二十斤粮食。” 这年头的人总喜欢留一手,三万人只有几十个工匠说不过去。
生产力就是战斗力。 兵器、农具上随便一点工艺上的改进,都会提高生产力。 李跃还指望打造投石机、床弩、铁甲等等。 每个月多得二十斤粮食,诱惑极大,应募者颇多。 单铁匠就有二十多人,其余木匠、石匠、皮匠、骟匠、裁缝、屠宰匠等等多达两百多人,另外还有擅长编草席、草衣、草鞋的人,会放牧之人,会养鱼的等等,五花八门。 李跃也没嫌弃,将人分成铁、木、皮、杂四大类。 只要有一技之长,都给挂个名号,鼓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每一类中选一技艺相对高超者为主事,趁着冬天,招收学徒,教会一人,每月再多五斤粮食。 山上立即热火朝天起来,石匠们扩建锻炉,木匠和皮匠修建橐龠。 所有工匠当中,铁匠的最忙碌,冶炼还在其次,关键是捶打,需要成百上千次挥动铁锤,没有经验的人,很难成功打造出所需的铁器。 以前锻造的都是些工艺不复杂的铁锤、骨朵、狼牙棒等物,现在想打造甲片、箭簇、刀剑,极考验工匠的水平。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大大提高了冶炼技术,使产量大大增加,质量也提高不少。 整个汉朝都极度重视技术发展。 官府铁器专营,为技术大发展铺平道路。 但随着东汉的崩溃,三国混战、大瘟疫、五胡乱华等种种天灾人祸,南阳大铁坊早已没落,很多技术也失传了。 山上暂时没这条件,也没人会制作水排,材料、选址都有一定的要求,这种高科技一般都掌握在士族手中。 短期内,黑云山难以复制。 只能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然后再慢慢改进。 万事开头难,但开头了也就不难,也就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李跃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东西没造好,重新熔炼,并不做处罚,经验总会累积的。 在打造兵器前,李跃先让他们打造一批农具练练手,为春耕做准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