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最后一件事(二合一) (第3/3页)
而咱们陈老板搞社交网络的难点也就在这里了,毕竟社交网络的核心并不是一个实际上并不算很重要的网站页面,而是‘如何让用户互动起来’的办法。 它的难点基本上在推广和营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虽然必不可少,但就像是褪黑素对于脑白金而言一样,本身并不是关键性的因素。
所以他只能投资Facebook――Facebook营销出来的诸如‘六度空间’、‘哈佛学霸都在用这个约炮’、‘Napster之父肖恩帕克与天才程序员扎克伯格再创业’这样的概念、以及深入社群的地推体系确实是他这小学生搞不定的问题,既然打不过,那就只能加入了。 但他也可以自己再做一个……web2.0百花齐放的社交生态并不是只有一种选择,Facebook当然有点难,用discuz!在这片金矿附近给这些人卖铲子也是个好主意,但现在要自己下场做一个,选择也不是没有…… 答案倒是很清楚,那就是推特。 它不仅确实成功了,而且在天朝境内尤其成功――微博就是天朝的推特,由于国内外文化不同,外国人喜欢打电话,喜欢面对面社交,天朝用户――或者说东亚用户更喜欢在网络上当巨魔的社交模式,所以推特模式应该是目前的正确答案了。 而之所以没做,原因也很简单……首先是因为同业竞争协议。 虽然社交网络本身不是没有别的价值,但它最直接的价值来源于广告,信息流广告这个效率更高的广告类型是脸书和推特从一众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现在它已经成了陈钦手里的东西,但他的同业竞争协议要到06年1月1日才过期。 除此之外……其实这个项目陈钦已经在做了。 毕竟仅从商业价值上看,推特其实是不如脸书的。 其中的原理很复杂,将2023年的业内经验大体上总结起来,是个二维象限法的模型―― 就是说,社交网络的属性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连接……也就是通信,代表着用户之间的人际连接强度。 一个是内容……也就是平台提供的内容多寡。 宽泛地讲,两个维度当然都是越高越好,但一个社交网站提供信息的效率是有极限的,也就是说一个高了、另一个的比重就会理所当然地变小,而在内容和连接的取舍当中,‘连接’显然是更有商业价值的。 如果把连接拉满,那就是qq和msn,稍微加一点内容作为调剂,会让总体活跃度更高,Facebook就是这个最完美的模型。 相比之下,推特原本更像是个bbs,它偏重内容,连接属性本来不强,但140字限制起到了‘把关人效应’――就是说强行把一些字更多的东西砍掉,用户就会自然开始社交,但这说到底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所以如果直接把推特放上去,它的商业价值肯定不如脸书。 作为补救措施之二,推特和微博的模式叫‘名人战略’,在用户之间联系不强的社区里,用名人和用户的单向联系加强社交,这是推特和微博能成功的基础。 这条路其实已经在走了,顾文杰的快看博客就是为此而准备的,他可以先用博客找点名人,然后再把社区导入到微博里,这一招是直接从新浪微博那学来的――社交网络的社区环境必须一开始就在掌握之中,如果微博跟网游一样先上线再慢慢营造社区氛围,那等到团队下手,网站可能已经变成巨魔乐园了。 目前一切都在筹备中,总之先得把社区架子搭起来才行;就算没这笔钱,微博应该也会在明年年初开始准备上线。 不过此刻想到社交网络,难免会这么想――要不要自己也抄个推特出来? 不是面向国内的微博,而是面向世界的推特。日韩虽然人少,但加上世界其他国家的匿名社交的爱好者,搞个自己的推特应该不是没有价值的。 只是社交网络本身不完全是个属于互联网的东西,它有相当大比重的传媒特征,之前把快博交给顾文杰、就是想让他四处刷脸拉人,但是国外市场毕竟跟国内不太一样。 最重要的名人战略,在知根知底的天朝当然可以自己慢慢做,要在外国搞,难免需要大量烧钱,但问题也就来了,两亿美金来搞个推特划得来吗?身为重生者,两亿搞个推特又是否划得来呢? 这么想着,陈钦跟着大人们出了店,接下来姚娜贝要去星系软件办事,陈钦听后连忙提议:“咱们也去吧,反正明天也准备要去的。” 展会还没结束,不过也该去公司看看了。姚娜贝开着朋友的车,载着小前辈和陈老板母子到了新区,再一次回到黄浦江对面那栋写字楼,周围已经大变了样,很多去年见过的矮楼今年已经被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在建工地。 到门口,有个职业着装的男性已经在那里等着了,姚娜贝似乎是要去见星系软件是孙总,顺便替他做个引荐。 然而见了面,姚娜贝似乎跟这个人并不熟悉。 那人焦急地等在门边,看姚娜贝从停车场过来,匆忙过去递上名片:“您好,您是姚小姐吧?我是姜大勇,是柯兆雷介绍来的……” 姚娜贝连忙握手,对他笑着点了点头:“我知道,你们那个公司是做flash的吧?小柯跟我说过,他今年年初夺冠的那个MV就是你们做的,感觉很有才哦;要见星系的孙总的话,请跟我来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