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八零章 世子多疾病,汝当勉励之。朱高煦委屈:可皇帝他不认账了 (第3/5页)
两个都是喜欢读书的。 这些事情,后来不知道怎么,被朱允炆这边的方孝孺知道了。 于是方孝孺,就给朱高炽送来了一封信,许诺给朱高炽燕王之位。 令其归顺朝廷,以此拉拢朱高炽。 并故意将这件事情进行宣扬。 北平那里的宦官,将这事情火速报告给燕王。 说是朱高炽和建文帝相互勾结,建文帝的使节,都已经到了北平城了! 当时,燕王远离北平,在河北,山东一带带兵作战……” 韩成说到这里,朱元璋微微皱眉。 这件事情,对于朱高炽影响很大,会决定他今后的命运。 一个应对不好,就会遭受致命的打击! 而这件事情,也确实很棘手,不好应对。 但从他今后能坐上皇帝这件事情来看,必然是渡过了此番的危机。 就是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办法。 “就在燕王将信将疑的时候,朱高炽派遣的人过来了。 不仅奉上了未曾开封的书信,还将建文帝的使者,一并绑了过来。” 漂亮! 朱元璋闻言,面上露出了笑容。 朱高炽这一手,玩的是真漂亮! 轻轻松松的一个举措,就将老四的疑虑打消。 想不到啊,这个自己平日里看着不顺眼的小胖子,竟然还有这本事!! 朱允炆那孙子,差这小胖子差的太远了。 但凡有这小胖子的本事,也不至于会被那些文官们,给当成傻子来愚弄! 同样都是受到儒家影响,这差别是真大! 从韩成说的这件事情里,朱元璋已经相信了韩成的话,朱高炽这小胖子,确实和朱允炆不是一路人。 “咱记得,你上次与咱说靖难之役的时候,为了对付那铁铉,尽早攻克应天。 老四曾经对他家老二说过,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的话。 又听你说,这朱高煦在靖难之中立下诸多战功,且早在刚开始作战的时候,就要对朱高炽动手,可谓是觊觎世子之位良久。 这等情况下,只怕朱高煦的太子之位并不好做,今后成为皇帝,也没有那样简单,那样容易吧?”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韩成点点头道:“确实如此。 永乐二年,已经成为永乐帝的朱棣,开始在朝廷之中,谈论立储的问题。 这个意思透漏出去之后,立刻就令许多人,从中嗅到非比寻常的意味。 这个意思透漏出去之后,立刻就令许多人,从中嗅到非比寻常的意味。 毕竟一般而言,立储讲究一个长幼有序。 本就为燕王世子的朱高炽,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太子。 这件事情本没有什么好商议的。 可现在,永乐帝却传达出了这样的意思,这显然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信号。 明显是永乐帝,也不太想要立世子为太子。 再加上朱高煦在靖难之中,立下赫赫战功,而永乐帝又对他非常喜爱。 所以众多的武勋,便都纷纷动心,开始不断上书,请求立二皇子朱高煦为皇太子。 而兵部尚书金忠,则坚定的站在大皇子朱高炽的这一边。 不断的说出历史上诸多立幼而不立长子,所产生的争端,来警告劝说永乐帝不要立二皇子,应该立大皇子。 后面,永乐帝又询问解缙,黄淮等人,关于这件事情的意见。 解缙,黄淮等人都是文臣,和大皇子的关系非常的好,自然是坚定的站在大皇子这边,主张立嫡以长。 到底立谁为皇太子,素来杀伐果断的永乐帝,陷入到了深深的纠结之中。 犹豫不决。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解缙说出了一个,具有决定性的条件。 他对永乐帝说,好圣孙,可旺三代。 好圣孙就是大皇子的长子,朱瞻基。 永乐帝向来喜欢这个长孙。 所以,经过了一番仔细的权衡之后,他最终还是做出了,立嫡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决定。 后面,册立大皇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二皇子为汉王,三皇子为赵王。” 朱元璋听了韩成的话之后,摇了摇头。 觉得老四什么都好,就是在这上面,有些过于优柔寡断了。 直接立下朱高炽,这个长子也就是了,哪里需要想那样多? 就跟自己从一开始到最后,都认定了皇位,是标儿的那样。 只要自己这个当父亲的,能在这事情上,坚定决心,不让其余人看到机会,那么绝对不会有这样多的事。 “老四这事情做的不够好,他每个儿子身边。都有不小的力量围绕。 尤其是老二,还立下那样大的战功,又有老四当年自己亲口说出来的那句话在,众多武勋都服他,想要他这个亲近武勋的人,做皇帝。 在这等情况下,哪怕是他立下了皇太子,也肯定是少不了诸多争端。” 朱元璋说着摇摇头,显然对朱棣的处理办法不认可。 “陛下说的对。”韩成对着朱元璋,挑了挑大拇指。 “汉王,赵王并不甘心。 尤其是二皇子朱高煦,心里面那叫一个憋屈。 明明靖难之中他立功最大,老头子当初,还说出过那样的话,结果哪能想到,在最后的关头,他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