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二五章 原来,屠龙术还可以逆练! (第3/5页)
总觉得可能会乱套。 对于他这个处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真的会感到手足无措。 可是现在,听了朱元璋的这一番话之后,朱标心中的忧虑很快就消失了,心胸也变得开阔起来。 是啊! 既然一切没有办法避免,那为何不选择轰轰烈烈呢? 而且也正如自己父皇说的那样,这些都是逐渐发生的,并不是陡然出现。 那在这个过程里,自己等人这里,作为最高统治者,也是可以主动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主动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 同样也可以主动根据生产关系,去调整上层建筑。 这样以来,事情就在一个可控范围之内。 今后就算是帝制真的消失,那对于大明,对于自己朱家而言,也没有那样难以接受。 自己主动来的,总比被动来的要好! 当然,朱标也知道,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今后事情真的发展起来,肯定会出现各种这样那样的状况。 很难达到这种理想状态。 甚至于,会出现更差的情况。 比如说因为大明后面皇帝的一些cao作,不仅仅没有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没有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反而是加速了大明的帝制的消亡。 大明的统治会被其余人给推翻,甚至于就连大明后代的皇帝,也会被推上断头台。 不过这些后果,相对于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好处。 以及只能被动的等待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被历史给淘汰要好的太多太多。 因为这里面,有着自己等人的主动选择。 所以,也就等于还有着一些希望所在。 事在人为,只要有希望,那一切都好说。 朱标觉得,也不能把后世的子孙,给看的太过于没用。 可以适当的给后世的子孙们,一些信心,期盼着他们可以强爷胜祖。 期盼着他们,可以做出一些优秀的抉择。 出现一些人杰,把事情妥善的解决,把大明推向更高的高峰。 毕竟大秦都能奋六世之余烈,自己大明的后代,父皇自己等人,多费些心思,又有韩成这个特殊的存在。 说不定也能够如同大秦一样,连续出现好几代英明神武的继承者。 人需要往后面做长远的考虑,但同样也不能全部为了后面,而忽略了眼前。 没有了眼前,也就没有了以后。 这一刻,朱标只觉得心中念头通达! 望向自己的父皇,满满的都是敬佩,还有赞叹。 父皇就是父皇,心胸的格局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拥有的! 哪怕是自己这个自幼就受到了很多教育的人,在这上面和父皇相比,也要差上很远。 这次的事情,若是让自己来做决定,到了最终,自己也有极大的可能,会如同父这般,做出一样的选择。 但是在这其中,自己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绝对要比父皇花费的时间更长。 自己也必然更加的纠结。 不可能做到父皇这般的豪放。 而且,在做出这样的决定之后,自己在有生之年都会对此疑神疑鬼。 不断的去想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到底合适不合适。 到底会不会造成什么灾难性的后果。 都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父亲的认知,一般会经历几个阶段—— 儿时崇拜,觉得父亲无所不能。 初步长大之后,开始嫌弃,觉得父亲这也不懂,那也不懂。 再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又会再一次理解父亲的不容易。 朱标的第二阶段,虽然没有大部分人明显,但有些时候,还是会觉得父皇做事情不太对。 有些过于急躁,手段过于粗糙。 而且对于文人这些,也太过于不尊重。 觉得父亲的行事风格,带着战争年代所留下来的粗犷。 但是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韩成的到来,令朱标的目光变得长远,见识迅速增加以后。 朱标的这种感觉,正在迅速的减少。 再去看自己父皇时,更为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和父皇之间的差距。 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父皇能够从元末乱世当中,那么多人里脱颖而出,恢复中华,不是没有道理的。 好多人都喜欢说什么成王败寇,似乎觉得这样不太对。 可是,难道胜利还不足以说明一切东西吗? 总说失败的一方,这也好,那也好,这也是优点,那也是优点。 可为什么这么多的优点,偏偏就是被别人给战败了呢? 只以成败论英雄,或许有失偏颇。 但是整体上而言,还是十分正确的。 至少在朱标看来就是如此。 “父皇,您的心胸气魄,格局是真大! 孩儿学不来! 若非是父皇在,让孩儿自己遇到这等事情,只怕非要纠结的晚上睡觉都要睡不好。 在短时间内,难以用正确的态度去应对此事……” 朱标望着朱元璋,由衷的说道。 他说的都是他内心深处,最为真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